个人中心  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检索条件
搜索范围     关键字     每页显示条数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搜索结果如下(共80条):

搜索范围:全部 ;关键字:转炉;搜索位置:无限定;

1:[成果转化与推广--炉外精炼]多功能CAS-OB钢包精炼装备技术

在浸罩内无渣或少渣和惰性气体保护的条件下进行钢水快速升温与成分调节,实现窄成分控制,对钢水进行渣精炼处理最大程度降低钢水中夹杂物数量提高钢水质量,防止出现低温浇钢,提高转炉与连铸间生产协调能力。多功能CAS-OB精炼装备技术由浸罩系统、氧枪系统、底吹系统、加料系统、除尘系统、控制系统与精炼工艺等组成。与LF精炼炉相比,它具有升温速度快、投资少、设备操作方便、生产成本低等优点。
作者:heping 发表时间: 2014-06-11 01:11:19 阅读(4693) 评论(3)

2:[研发项目动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特殊钢生产流程关键技术开发与集成示范

研究内容: 针对我国特殊钢行业产品质量欠稳定、能耗高、总体工艺技术水平仍然较为落后等现存问题,开发低能耗、高效率、高洁净的特殊钢冶炼、凝固及热加工等系列关键技术,实现特殊钢典型生产线技术及流程创新和集成,支撑特殊钢产业发展,提升特殊钢产业的竞争力。同时,开展冶金前沿技术的研究开发,依托沙钢建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薄带硅钢铸轧生产示范线(产品规格:铸带硅钢厚度1.0~2.5mm,宽度规格:1050~1250mm)和依托新余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建立特厚板示范生产线(板坯厚度420mm,板材厚度≥100mm)。 通过攻关,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工艺流程示范线: (1)依托东北特殊钢公司建立转炉流程特殊钢棒线材生产示范线。 (2)依托新冶钢建立电炉(铁水+废钢)特殊钢流程棒线材生产示范线。 (3)依托攀钢建立含钒铁水转炉特殊钢棒线材生产示范线。 (4)依托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建立硅钢铸轧生产示范线。 (5)依托新余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建立特厚板生产示范线。 项目考核指标 约束性指标: (1)典型钢种洁净度生产水平 轴承钢(GCr15):T.O≤6ppm,夹杂物级别总和(A+B+C+D+Ds)≤2.0,钢材高周疲劳寿命≥108。 齿轮钢:T.O≤12ppm,晶粒度≥9.0级,淬透性带≤4HRC。 高强合金弹簧钢丝:S+P+T.O+N+H≤200ppm。 (2)新建的薄带硅钢铸轧生产示范线实现稳定连续浇注300吨以上合格产品,规格为:厚度1.0~2.5mm,宽度1050~1250mm;品种为3.5%Si的硅钢,质量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3)建立1台1流特厚板坯连铸机关键设备示范,生产板坯厚度300~420mm、宽度1600mm~2400mm,工作拉速为0.45~0.9m/min。板坯质量达到:中心疏松和中间裂纹≤1.0级,中心偏析≤C2.0级,合格率≥90%。 预期性指标:1)生产效率比传统电炉流程提高30%;2)吨钢综合能耗比传统流程降低20%;3)形成薄带硅钢铸轧生产的自主知识产权,工序节能50%;4)形成特厚板坯(420mm)连铸机关键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年生产规模120万吨,生产出典型特厚板品种,如火电机组用钢、海洋平台用钢、建筑用钢等,性能满足相关产品的标准要求。
作者:董鹏莉 发表时间: 2014-04-01 03:07:54 阅读(2683) 评论(0)

3:[科技成果评价--冶金自动化与信息技术]转炉炼钢教学培训仿真平台的技术集成与创新

本项目主要应用于炼钢新技术研发、炼钢技术培训领域,将炼钢过程的冶金原理通过冶金操控模型和数学模型在工控软件平台上进行集成,实现了对转炉炼钢工艺操作和冶炼过程的高度仿真,可以实现计算机的模拟炼钢过程;通过此平台可以模拟和再现真实的冶炼过程,为新工艺的探索和设计提供良好的预判,也是企业员工提升工艺操作水平,预判工艺效果的重要手段。
作者:csmkong 发表时间: 2014-03-07 03:52:17 阅读(2864) 评论(0)

4:[科技成果评价--能源与节能技术]球形蒸汽蓄能器

球形蒸汽蓄能器主要应用于蒸汽回收及利用领域,适用于汽源产汽或蒸汽用户用汽为间断的情况。目前在钢厂回收利用转炉汽化冷却余热蒸汽方面应用居多。 其技术原理如下: 球形蒸汽蓄能器内贮有大量热水,只留一部分做为蒸汽空间。其工作原理与传统卧式圆筒形蓄热器是一样的。当转炉吹氧时,汽化冷却装置产生的多余蒸汽被引入球形蓄热器内,容器里的压力渐渐升高,蒸汽在球形蓄热器内将水加热并凝结成水,使球形蓄热器里水的热焓值升高到与引入蒸汽压力相对应的饱和水焓值,此时球形蓄热器中的水位也由于蒸汽的凝结而升高,这样就进行了球形蓄热器的充热过程。 在转炉非吹氧期或蒸发量较小的瞬间,当用户继续用汽时,球形蓄能器中的压力就下降,因而,球形蓄能器中水的原有热焓值比降压后相对应的饱和水焓值大,因而部分水发生闪蒸以弥补产汽的不足,这时,球形蓄热器中水位开始降低并进行了放热过程(向外供汽)。 球形蒸汽蓄能器的工作压力是变化的,对于已定的系统,压力在一定范围内变化。球形蒸汽蓄热器依靠这个压力变化进行充热和放热。 球形蒸汽蓄能器设备由球形罐体和支柱、内部装置、安全排放装置、压力、液位、温度测量装置和球形梯台等组成。
作者:csmkong 发表时间: 2014-03-07 11:20:26 阅读(2954) 评论(0)

5:[成果转化与推广--炼钢机械装备技术]微过热蓄热器

中冶赛迪开发的微过热蓄热器产品,无需外加热源,将波动的饱和蒸汽微过热后根据用户需求输出,特别适用于将波动的转炉余热锅炉饱和蒸汽微过热后作为RH、VD等抽真空用汽源;对于钢铁企业的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14-03-05 09:19:15 阅读(3236) 评论(0)

6:[成果转化与推广--冶金新能源技术]焦炉气提氢和转炉气配合合成甲醇技术

我国多数钢铁企业建有焦炭装置,其产生的焦炉气未能加以有效利用,多数作为燃料使用;其炼钢产生的转炉气也未能加以有效利用,多数放散至大气中或作为燃料使用。焦炉气中含有一半以上的氢气,而转炉气中含有约60%一氧化碳和18%的二氧化碳,如果将焦炉气中氢气分离出来与转炉气用于合成甲醇,可以避免单独采用焦炉气制甲醇出现的转化高温带来的安全问题,相对于焦炉气转化制甲醇工艺,具有安全可靠性高、投资和成本低的优势。 焦炉气提氢和转炉气配合合成甲醇技术推广将为钢铁企业副产气体的利用找到一条出路,对钢铁企业转入新能源生产和化学工业生产打下基础,实现可持续发展。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14-03-04 03:03:16 阅读(2725) 评论(0)

7:[成果转化与推广--冶金新能源技术]以焦炉气和转炉气为原料甲烷化制液化天然气技术

焦炉气是焦化企业炼焦过程中产生的尾气,国内焦化企业炼焦规模一般在60~500万吨/年,相应副产焦炉气15000~65000Nm3/h。焦炉气中主要成分为CH4和H2,其中CH4含量23~27%;H2达55%~59%。同时还含10%左右的CO和CO2。将焦炉气进行必要的净化处理,其中CO和CO2与H2甲烷化反应生成甲烷,可提高焦炉气甲烷含量近1/3,但反应后H2仍然过剩,尾气富氢燃烧热值不高,仅用作燃料十分可惜,而炼钢厂副产转炉气,主要成分为CO和CO2,可作为碳源进行补碳,经过净化后加入甲烷化反应中,可进一步多产合成天然气(SNG)。并可由此生产压缩天然气(CNG)或液化天然气(LNG),得到的高附加值产品。将焦炉煤气发电、制甲醇、甲烷化制天然气三种用途比较,焦炉煤气制天然气具有能量转化率高的优点,环保优势突出的特点。按现行的三种产品的价格为基准,焦炉气制天然气可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因此具有较高的投资回报率和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14-03-04 03:01:56 阅读(2619) 评论(0)

8:[成果转化与推广--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资源回收型转底炉煤基含铁铁粉尘直接还原技术

我国钢铁工业的迅猛发展,在整个钢铁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含铁粉尘,包括高炉炼铁的瓦斯灰、转炉炼钢的除尘灰、连铸的铁锈皮、轧钢的铁锈皮等等。经年累积,产生的这些废弃物如果不回收,不仅污染环境,增加外运废弃物处理费用、增加企业成本,而且也白白浪费钢厂废弃物的“资源”。与此同时,炼铁高炉的大型化对原料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寻求合理的冶金工艺处理这些含铁粉尘循环利用变得日益重要。 本技术主要针对钢铁厂含铁铁粉尘的再回收、脱锌,低品质复合矿石资源的利用。生产规模不宜过大,处理能力50万吨以内。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14-03-04 12:25:54 阅读(2796) 评论(0)

9:[成果转化与推广--转炉炼钢]高效低耗少渣炼钢新工艺技术

本项目开发的氧气转炉炼钢新工艺,充分利用了转炉冶炼前期温度低这一有利于脱磷的热力学条件,将上炉次终渣(由于温度高已基本不具备脱磷能力),用于下炉吹炼初期(由于温度低,炉渣重新具备脱磷能力)进行脱磷,并在温度升至对脱磷不利前将50—60%炉渣倒出炉外,然后加入少量渣料完成吹炼。采用本工艺,由于上炉炉渣被再次利用,因而能够大幅降低石灰、轻烧白云石等消耗和炼钢渣量。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14-03-04 12:17:42 阅读(2877) 评论(0)

10:[成果转化与推广--转炉炼钢]氧气顶吹转炉用石灰石代替石灰造渣炼钢的技术

本技术适用于转炉炼钢过程,使用石灰石造渣。 特定条件限制:由于单位石灰石分解吸热量约为废钢的2倍,因此该工艺需适量减少废钢、生铁块、烧结矿等冷料的加入量,多加入铁水,以保持转炉内的热平衡。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14-03-04 12:16:27 阅读(2706) 评论(0)

第8页/共8页 首页  上一页  4  5  6  7  8     

中国金属学会 版权所有2013 Tel:010-65133322-1612 京ICP备0603613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