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检索条件
搜索范围     关键字     每页显示条数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搜索结果如下(共39条):

搜索范围:全部 ;关键字:蒸汽;搜索位置:无限定;

1:[科技成果评价--能源与节能技术]上升管余热插入式温控热膨胀除焦热管导出方法及设备

宝凯科技自 2012 年开始研发上升管余热利用装置,主要技术路线是不改变原有上升管结构,利用插入式取热管在狭小空间通过除盐除氧水的相变吸热,瞬间产生蒸汽导出热量,经过 6 年的艰苦攻关,克服了腐蚀、结焦、夹带等一系列难题,技术已经成熟并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该系统的主要优点是投资小、传热效率高、换热量大、可以同生产同步施工不影响正常出炉,投用后对原有工艺没有影响等。
作者:wys@csm.org.cn 发表时间: 2019-10-22 10:55:53 阅读(1924) 评论(0)

2:[科技成果评价--能源与节能技术]节能高效型转炉烟气热回收成套技术开发与应用

转炉烟气热回收作为转炉烟气回收和综合利用的重要环节,是国家产业政策的要求,也是节能降耗、降本增效以及实现转炉负能炼钢的需要。汽化冷却烟道是炼钢系统中转炉烟气热回收的核心设备,其使用寿命直接影响炼钢的生产效率。本项目针对国内外现有复合循环冷却方式的重大工艺缺陷,攻克系统节能与烟道长寿无法兼顾的核心技术难关。发明了转炉烟道汽化冷却优化用能关键工艺技术,创建了安全可靠的转炉烟道优化用能复合循环系统关键工艺技术体系,有效解决了系统耗能大、蒸汽产量低等共性技术难题,大幅度提升了转炉热回收系统的安全性与经济性。针对国内外活动烟罩结构的重大设备缺陷,攻克了圈梁易过热变形和氮气消耗量高的核心技术难关,发明了以随动密封和新型圈梁水冷结构为核心的长寿节能型活动烟罩结构,有效解决了活动烟罩密封效果差、氮气消耗量高、升降不畅等共性技术难题,大幅度提升了活动烟罩的安全性与经济性。
作者:袁伟霞 发表时间: 2019-05-30 02:29:54 阅读(2366) 评论(0)

3:[科技成果评价--冶金焦化技术]焦化洗脱苯过程洁净生产系列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

该项目针对焦化企业传统蒸汽共沸汽提脱苯工艺的粗苯收率低、能耗高、废水废渣废气污染环境、运行成本高等问题,依据炼焦化学工业流程学 “三流一态”(物质流、能源流、信息流及其对应的过程状态)的理论,提出以“负压实沸点蒸馏”取代传统蒸汽共沸蒸馏,开发了负压脱苯工艺流程和装备。在国内首次进行了双塔双炉负压脱苯的工业实践,升级优化了单炉单塔脱苯工艺,实现了“脱苯和再生高效集成”、“脱苯再生差压操作集成化与大型化”等塔器高效集成技术的创新和突破。该项技术已获得专利4 件(其中发明专利2件),成功应用于11家焦化企业(共12套,焦炭产量1600万t/年),累计为用户新增经济效益4.85亿元,累计减排CO2 6.78万t,减排废水155万t,减排VOCs 22万t,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作者:wys@csm.org.cn 发表时间: 2019-03-06 10:14:05 阅读(2705) 评论(0)

4:[科技成果评价--炼铁工艺与技术]烧结料面喷洒蒸汽机理研究及应用

适量加湿可改善燃料燃烧效果已在内燃机、煤气化、煤层燃等领域里得到应用,但在烧结领域的报道则很少。首钢围绕京唐1号550m2烧结机系统开展了料面喷吹蒸汽机理研究。开展了模拟仿真、烧结杯试验、料面风速测定、废气成分测试和热平衡测试等一系列工作。从理论上系统阐述了烧结料面喷洒蒸汽的三大效果,同时摸索确定出了适宜的实际烧结机喷洒蒸汽制度。
作者:csmkong 发表时间: 2018-01-29 05:38:39 阅读(2402) 评论(0)

5:[成果转化与推广--系统节能技术]钢铁企业能源管理大数据技术分析平台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治理大气污染,钢铁企业的节能减排压力也越来越大。企业普遍面临如下问题和机遇: 1)能源管理较粗放,科学化、定量化过程管理能力不足 长期以来,钢铁企业形成了生产为主、能源为辅的管理理念。能源管理较为粗放,表现为:能效指标体系缺乏系统支撑,对节能潜力点挖掘不足,数据不真实掩盖了问题;节能管理搞运动、一阵风,缺乏信息系统的监督、科学评价,节能管理的成果难以持久;能源信息分散、共享程度不足,使得公司能源管理、分厂能源管理各行其道,未形成上下贯通、全员参与的局面;能源调度决策缺乏模型支持,调度人员难以进行预先的、精确的调整。 2)管理节能潜力巨大 钢铁企业设计时大马拉小车问题突出,能源供应超出实际需求,检修期间浪费更加严重,降低介质单耗潜力大;大工业用电按照峰平谷分时计价,峰电价一般为谷电价3 倍,避峰就谷生产的经济效益十分显著;蒸汽管网保温不合理、阻力损失大、跑冒滴漏等造成管损比例大;一边外购天然气,一边放散煤气,一边外购技术气体,一边开着低效的空压机组等等。 因此,钢铁企业如何有效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能源管理科学化水平,降低能耗和能源成本成为重要问题。
作者: 发表时间: 2017-09-20 03:13:09 阅读(4242) 评论(0)

6:[科技成果评价--冶金新材料]压水堆核电站核岛主设备材料技术研究与应用

本项目结合我国核电工程实际需求,历时10年先后研发了压力容器大锻件用SA508-3Cl1、蒸发器大锻件用高强SA508-3Cl2、铸造及整体锻造主管道用316LN、堆内压紧弹簧大型环锻件用Z12CN13\AISI403改\AISI403及F6NM、堆内构件用304\304L\304H及304NG、蒸汽发生器传热管用690合金等,形成了上述材料包括最佳成分配比、最佳热加工工艺、最佳热处理工艺在内的面向工程应用的系统成套技术,直接支撑了近年我国核电工程大锻件和产品的研制和生产,上述材料涵盖了压水堆核电站核岛主设备材料,已形成的上述材料技术整体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在材料技术支撑下研发的核电工程大锻件及产品的技术指标与国外进口实物水平相当。项目运行过程中,获授权专利46项(发明专利25项),软件版权5项,修订国家标准2项、行业标准11项,发表技术论文50篇,参与出版学术专著3部。
作者:csmkong 发表时间: 2017-02-07 03:07:28 阅读(3485) 评论(0)

7:[科技成果评价--能源与节能技术]烧结矿竖冷窑冷却及显热高效回收利用工艺技术和成套设备开发

该技术主要应用在钢铁行业烧结矿冷却及显热回收领域;适用于各类烧结机热矿的配套冷却及余热回收系统的新建和改造项目。可以替代传统机上冷却以及环冷机、带冷机等机外冷却设备实现烧结矿的冷却及显热的高效回收。 该技术以空气作为冷却介质,在密闭的竖式冷却窑(竖冷窑)内与热烧结矿逆流换热进行热烧结矿冷却,吸收了烧结矿热量的热废气汇集后进入余热锅炉生产蒸汽,供用户使用或用于发电。经余热锅炉换热后的低温热废气可进行循环利用(烧结矿冷却、热风烧结、焦炭除湿、球团烘干)或除尘后达标排放。
作者:csmkong 发表时间: 2017-02-07 09:37:21 阅读(4200) 评论(0)

8:[成果转化与推广--系统节能技术]中温中压系统升级改造解决方案

中温中压系统升级改造是指采用陕鼓专利技术和专有设备,将现有在役的中温中压拖动/发电系统升级改造为高温超高压拖动/发电系统。该技术是基于成熟的高温超高压技术的机组小型化成功应用而发展起来的。 基本原理是锅炉改造为高温超高压一次再热锅炉,增加一套陕鼓专用EKOL高效背压汽轮机,背压排汽经锅炉再热后进原汽轮拖动/发电机组继续做功,形成蒸汽循环。在不拆除原有拖动/发电系统的情况下,以较小的投资,较短的工期实现高温超高压的提升改造,可以提升发电量30%以上,节约资金,为企业产生很好的经济效益,节省资源,可实现资源最大化利。 该方案特别适用于在役中温中压拖动/发电系统的能效提升改造,投资少,见效快。
作者: 发表时间: 2016-12-13 09:22:08 阅读(3476) 评论(0)

9:[成果转化与推广--系统节能技术]ORC(有机朗肯循环)低温余热回收技术及装备

低温余热回收ORC工艺技术,采用有机工质循环,回收温度小于250℃条件下的工业余热资源,或不适合蒸汽透平发电的较小蒸汽流量条件的余能回收、温度在110~150的热水余热回收。 如:50t以下的转炉饱和蒸汽;热轧加热炉蒸汽;热风炉烟气余热回收;平烧的废气余热、热风炉烟气余热回收、以及生产工艺过程中的热水等。
作者: 发表时间: 2016-12-13 09:21:41 阅读(3163) 评论(0)

10:[成果转化与推广--冶金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高效裂解法清洁处理及利用液态钢渣技术

高效裂解法清洁处理液态钢渣:它是将转炉出到渣罐的高温液态/固态钢渣直接倒入焖渣装置中,加盖喷水产生0.2~0.4kPa蒸汽,蒸汽在压力驱动下进入钢渣与钢渣中的f-CaO、f-MgO反应使其生成稳定相,处理后的钢渣消除游离态f-CaO、f-MgO对钢渣的膨胀性,经热焖处理的钢渣用钢渣稳定性的方法检验膨胀率在1.5%以下,小于日本和中国的标准规定膨胀率小于2%的指标;可安全使用,粉化钢渣中水硬性矿物硅酸二钙、硅酸三钙的活性不降低,保证钢渣质量。粉化后的粒度小于10mm钢渣占70%以上,提高粉磨效率,降低粉磨能耗实现钢渣100%资源化利用。从而使其可作为钢渣微粉、钢渣砌块砖及混凝土等的原料(目前已由协议水泥厂全部用作水泥原料)。根据产量不同一炼钢、三炼钢共建设大小不同的汽焖渣装置14套,满足一炼钢、三炼钢钢渣全量热焖处理的需要。该技术温度、压力、给水、排气等工艺参数均采用自动化控制,保证安全可靠,提高粉化效率,减少处理时间。
作者: 发表时间: 2016-07-05 01:29:10 阅读(2460) 评论(0)

第2页/共4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中国金属学会 版权所有2013 Tel:010-65133322-1612 京ICP备0603613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