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检索条件
搜索范围     关键字     每页显示条数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搜索结果如下(共363条):

搜索范围:全部 ;关键字:控制;搜索位置:无限定;

1:[科技成果评价--冶金自动化与信息技术]面向多品规高精度轧制的CSP过程控制系统在线改造关键技术

通过开发CSP过程控制系统在线改造关键技术,实现了多品规轧制和产品厚度、板形、温度、性能等指标的高精度控制,并成功进行示范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性如下: (1)基于工况动态感知的辊底式隧道加热炉智能燃烧系统。通过建立考虑氧化铁皮及上下表面换热差异的多维快速板坯温度场在线预报模型、基于工况动态感知技术和改进精英策略的遗传算法板坯最佳升温曲线模型、板坯加热质量及隧道炉能效评估智能决策模型,集成了CSP隧道炉智能燃烧系统,实现了加热质量、能耗等指标的整体优化,大幅提升了板坯温度的FET、模型、同板差、同炉坯间差、交叉坯间差命中率,自动烧钢率由0%提高到90%以上,能耗下降19%以上。 (2)适应CSP流程的高精度轧制过程控制模型。通过建立基于相变动力学和位错密度理论的两相区轧制统一变形抗力模型、基于自学习参数动态分区拟合算法和自学习速度在线优化算法的多种自学习策略模型、基于物理冶金和工业数据混合驱动的组织性能在线预报及工艺优化模型,满足了多品规、双流交叉、品规快速过渡的高精度轧制需求,厚度、FDT、CT的命中率分别由97.57%、93.83%、87.34%提高至99.60%、98.10%、97.87%,碳钢产品实现了“免取样”。 (3)兼顾全幅宽和多目标的板形综合控制技术。在开发边部变凸度工作辊辊形及其控制技术、考虑温度-相变-应力多场耦合的全幅宽机架间板形传递模型的基础上,集成上下游机架多辊形灵活配置策略及下游机架变参数异步窜辊策略的、兼顾多目标的板形成套控制系统,实现了全幅宽板形与轧制稳定性的协同控制,凸度C40、平坦度命中率分别由98.46%、96.64%提高到99.08%、99.80%,且凸度C25命中率能达95.97%,薄规格生产能力由2.00mm扩展至1.20mm。 (4)基于数据网关的过程控制系统在线升级改造技术。通过开发基于数据网关的新老系统并行调试技术、基于通信中间件的高性能电文实时解析与分发技术、功能模块级别的系统无缝双向一键软切换技术和采用自主研发的中间件平台和模块化设计方法,搭建了具有开放、可配置、免维护等特点的、稳定可靠的过程控制系统,实现了低风险的、无需专门停机时间的过程控制系统在线改造。
作者:工研院 发表时间: 2019-12-26 05:00:46 阅读(2190) 评论(0)

2:[科技成果评价--轧钢工艺与技术]新一代涂装工艺下高鲜映性汽车用钢板制造技术与关键装备集成

整车涂装作为汽车制造环节中最大的污染环节之一,汽车工业界提出,到2030年,将VOC排放量降低70%。 免中涂工艺完全取消了中涂线全部工序,能耗和制造成本大幅度降低。预计到2015年底,在中国建成的各种先进的紧凑型涂装工艺生产线达到20条。采用水性涂料的涂装线的数量达到50条以上,产能达到千万辆以上。 与传统涂装工艺相比,新的环保涂装工艺使漆膜厚度减薄,漆膜流动性增大,使得漆膜对钢板表面缺陷和表面波纹的遮盖力减弱,涂漆外观质量下降,在同等条件下,涂漆外观质量下降,表面鲜映性难以达到汽车外板要求。 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有: (1)研究了锌锅内部锌液的流动、炉鼻子内部锌液流动规律以及炉鼻子内部气体流动规律,提出了抑制锌锭附近低温旋涡、提高炉鼻子内部温度均匀以及改造炉鼻子锌灰泵结构的控制措施,抑制了炉鼻子内部锌液表面锌灰形成,使得百米锌渣数大幅度降低80%以上。 (2)研究了涂装后表面鲜映性指标与钢板表面轮廓参数的对应关系,提出了优化光整辊磨削工艺消除粗糙度与波纹度相关性的工艺路线,在不改变粗糙度的情况下降低镀锌外板表面波纹度,实现波纹度Wa1-5的平均值减少50%。 (3)研究了薄钢板成形过程中的表面波纹度轮廓演变过程,提出了薄板表层析出物梯度分布的控制措施,通过冶金、热处理和光整轧制工艺措施优化,实现成形后的表面波纹度指标显著降低; 项目的创新点主要有: (1)首次开发了提高汽车用钢板在免中涂工艺下涂装鲜映性的完整解决方案,形成了高鲜映性系列汽车用钢板及“零”缺陷热镀锌板表面质量控制设备,突破了免中涂工艺下高鲜映性汽车外板生产和应用瓶颈,成功应用于国内汽车主机厂的免中涂绿色涂装产线。 (2)首次揭示了成形过程中表面波纹度演变与表层晶粒取向的关系,形成了以表层织构控制为核心的全流程关键工艺成套控制技术,实现变形5%时的表面波纹度指标Wa1-5不超过0.35微米,免中涂涂装后鲜映性指标DOI达到88以上 (3)首次提出Wa1-5波纹度参数及其测量方法,通过均匀快速磨辊技术降低了表面粗糙度参数与波纹度参数的相关性,攻克了粗糙度与波纹度协同控制的矛盾,实现钢板表面Wa1-5平均值从0.50微米降低到0.25微米 ,同时保证粗糙度不低于1.0微米。 (4)首创了低加热功率锌锅分区热流控制设备,集成开发了锌灰锌渣抑制清除设备,突破了热镀锌汽车外板表面细微点状缺陷的控制瓶颈。
作者:jiang2000 发表时间: 2019-12-17 06:03:24 阅读(1975) 评论(0)

3:[科技成果评价--炼钢工艺与技术]镁处理洁净钢新产品开发与技术集成

钢液加镁可以生成尺寸细小、分布弥散的尖晶石,尖晶石常被MnS-MgS包裹,具有一定的变形能力,从而改善了钢的性能。钢中加镁还能促进Ⅱ类硫化物转变为Ⅲ类硫化物。但金属镁比重轻,极其活泼,且蒸气压极高,加入钢液非常困难,制约了镁在钢中的大规模应用。此外,镁在不同钢种的作用机理还不明确,对某些特殊钢种(如轴承钢、硅钢等),钢液加镁的风险尚未系统评估。苏州大学与宝钢股份合作实施了“镁洁净钢新产品开发与技术集成”项目。其技术原理是:开发炼钢用镁合金包芯线,实现了镁向钢中高效、安全、稳定加入;开发适合梅钢炼钢产线的钢液镁处理新工艺和新品种;开发镁-钛协同夹杂物控制新技术,改善钢的凝固组织;开发以镁部分代替Nb、Ti、Mn的新方法,降低生产成本;形成钢液镁处理新技术集成,并实现工业化稳定应用。项目实现了如下目标: 1)乘用车车轮钢平均氧含量从18ppm降低至12ppm,夹杂物尺寸细小、分布弥散,车轮钢高周疲劳寿命从106增加至107;同类钢种的疲劳寿命在国内钢企中处于领先水平; 2)镁处理后,低碳微合金钢中Nb可以降低0.01%,Mn可以降低0.1%,吨钢降低成本10元以上; 3)镁处理后,含钛包晶钢的高温热塑性(700-900℃内断面收缩率)从20%提高到60%以上,包晶钢板坯角部质量显著改善。钢的高温热塑性接近新日铁-住金SSC技术获得的高温热塑性值(断面收缩率超过60%); 4)镁处理后,430铁素体不锈钢等轴晶比例由37%提高到89%,443铁素体不锈钢等轴晶比例高达100%。比较新日铁生产的430不锈钢平均等轴晶率仅为60%。 该成果已经在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工业化应用,共涉及两大类钢种,共生产新产品73.77万吨。采用新技术后,低碳微合金钢力学性能显著提升,降低了合金成本;含钛包晶钢板坯质量显著改善,成品热卷废次降降低减少的质量损失。板坯角部裂纹减少,基本取消下线和清理,实现板坯热送,减少了能源消耗。新技术应用产生的直接经济效益6920万元/年,之前因夹杂物控制不稳定引起的乘用车车轮钢用户质量异议基本消除,困扰含钛包晶钢板坯裂纹缺陷的问题也基本得到解决,梅钢产品质量获得用户的极高评价。项目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4项(授权3项),发表论文11篇。新技术还将在高强钢、管线钢、汽车板钢、不锈钢上推广应用,具有极好的应用前景,是洁净钢生产中一项重要的创新性成果。
作者:dywangsuda 发表时间: 2019-12-17 02:25:04 阅读(2272) 评论(0)

4:[科技成果评价--炼铁工艺与技术]高铁低硅碱性球团矿的开发及应用技术研究

球团工序的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是烧结工序的55%左右,在节能减排新形势下,发展球团,提高球团矿在高炉炼铁中的使用比例是钢铁企业绿色化发展方向。 为了推动钢铁工业绿色化发展,首钢京唐二期工程未建烧结系统,建设了2条400万吨球团矿生产线,与一期工程融合后,3座5500m3高炉的球团矿比例将从28%提高至55%。而开发出低硅碱性球团矿是高炉实现高比例球团冶炼和获得良好技术经济指标的先决条件。 为了开发出高铁低硅碱性球团矿,本项目研究了生产低硅碱性球团矿的适宜熔剂及熔剂制备技术和质量需求,低硅碱性球团矿的焙烧固结机理及还原膨胀率控制措施等关键技术,提出了用消石灰替代传统石灰石粉生产高铁低硅碱性球团矿的工艺路线,攻克了球团膨润土配比高影响硅含量,低硅球团矿还原膨胀率严重,碱性球团矿焙烧温度范围窄等诸多难题,最终在京唐504m2大型带式焙烧机上成功生产出了铁品位66.2%以上,SiO2含量2.2%以下,碱度1.1~1.2,抗压强度3000N/P以上,还原膨胀率18%以下,还原度86%以上的优质高铁低硅碱性球团矿,球团矿综合指标超过了巴西Vale公司的优质碱性球团矿。使用低硅碱性球团矿后,京唐公司3座5500m3高炉实现了55%以上球团矿稳定冶炼,高炉渣量降低至215kg/t,燃料比到483kg/t。 项目的创新点主要有: (1)提出了以消石灰替代传统石灰石粉生产高铁低硅碱性球团矿的工艺路线,生产出了铁品位66.2%,SiO2含量2.2%,碱度1.1~1.2的高铁低硅碱性球团矿,为高炉降低渣比至215kg/t提供了主要条件,并制定了球团生产用消石灰质量指标; (2)克服了碱性球团矿生产过程中熔剂配料不稳定,生球易爆裂,碱金属析出多等难题,通过改进配料装置、电除尘和布风板,打通了影响碱性球生产的主要环节,单台设备日产量达到12900吨,超过了设计值; (3)研究了低硅碱性球团矿的还原膨胀机理,通过合理调整碱度,焙烧制度及形成有利物相等措施,攻克了低硅碱性球团矿还原膨胀率高的难题,使球团矿SiO2含量降低至2.2%的同时,还原膨胀率降到了17.5%,满足了大型高炉使用要求。 本项目的实施对高炉高比例球团冶炼,降低渣量和燃料消耗,实现节能减排,绿色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示范作用。
作者:qinggele 发表时间: 2019-12-17 11:16:00 阅读(2190) 评论(0)

5:[科技成果评价--冶金新材料]高速重载系列钢轨及异型材数字化高质量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

⑴项目基于数字化虚拟制造的全轧制过程孔型系统智能设计技术研究。如何突破型材轧制孔型系统设计长期依赖经验试错、效率低、成本高的难题,实现钢轨及异型材孔型系统智能设计、智能化配辊以及轧辊加工NC代码自动输出,大幅度提高新产品研发效率并降低研制成本。 ⑵全轧程热力耦合三维模拟精准预测及生产过程质量稳定性控制技术研究。 结合建立完整的生产工艺与质量数据库,实现系列钢轨及异型材轧制全过程工艺优化和质量稳定性控制,显著提高产品内在质量稳定性和一致性,并使钢轨残余应力显著降低。 ⑶基于大数据及在线控制的钢轨轧制金属流动预测-补偿模型和全长尺寸精度智能控制技术研究。解决高铁轨,重轨全长尺寸在线高精度控制问题。 ⑷钢轨局部润滑轧制及表面质量控制技术研究。努力搞清高温高压轧制条件下金属流动、轧辊氧化皮粘结及局部磨损机理和规律,消除钢轨表面轧疤及通长“人”字轧痕等表面质量缺陷,并轧辊寿命延长。
作者:袁伟霞 发表时间: 2019-12-17 10:54:36 阅读(2038) 评论(0)

6:[科技成果评价--冶金新材料]宽幅超薄精密不锈带钢工艺技术及系列产品开发

超薄不锈精密带钢生产难度极大,特别是宽度≥400mm的宽幅薄带生产中存在板形及厚度精度难以控制、钢质纯净度低导致的轧制穿孔等技术难题和长线退火过程中的抽带、断带及折印等生产难题,无法满足用户对高平整度(不平度≤0.1mm/m)、高表面质量使用需求和稳定生产。围绕上述难题,项目组在板形、张力控制、钢质纯净度等方面进行研究开发,实现了以下创新: (1)首次基于边界积分的压扁计算方法,耦合辊系变形和金属塑性成形特性,开发出以复合性多曲线锥度辊系配置、高强韧钛合金轧辊设计和多轧程板形动态控制为核心的成套轧制技术,实现了宽幅超薄不锈精密带钢的高精度稳定轧制,厚度0.02mm、宽度640mm的产品国际首发。 (2)开发出多点转矩平衡补偿、螺旋芯轴型展平辊设计、非线性卷取张力动态调整的热处理线张力精准控制技术三大关键技术,解决了宽幅超薄不锈精密带钢长线退火过程中断带、折印及塌卷等世界性难题,实现了大卷重(2吨以上)超薄带高效连续稳定生产。 (3)开发出超薄带钢高表面系列控制技术,包括高纯净度塑性化夹杂物控制、无磷Na2SiO3高活性环保清洗(残留物≤3mg/m²)、同步接触辊式密封等技术,解决了超薄带钢轧制穿孔、表面划伤、清洗不良等问题,产品表面精美,覆膜性好。 (4)开发出软态、高硬高弹、去应力TA等性能调控技术,形成了20余种特殊功能的系列产品。 申请发明专利11项,授权5项,起草行业标准3项,发布2项,论文发表18篇,并形成一整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宽幅不锈钢超薄料关键生产工艺技术,厚度0.02mm且宽度600mm以上国际独有。项目总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作者:袁伟霞 发表时间: 2019-12-16 05:08:54 阅读(2079) 评论(0)

7:[科技成果评价--炼钢工艺与技术]安全长寿化高速和重载铁路钢轨用钢冶金关键技术

本成果针对铁路高速化和重载化发展背景下带来的安全化和长寿化问题,开发了高速和重载钢轨用钢洁净化、均质化和细晶化相关冶金关键技术,为高速轨和重载轨性能提升和安全性提供保障。主要创新点为: (1)基于硅铁和硅钙钡合金中铝和钙元素的洁净度水平,开发了硅钙钡-硅铁合金精准化高效复合脱氧技术,将高速轨和重载轨用钢中总氧含量降低至6.1 ppm的领先水平,显著提升钢轨洁净度。 (2)开发了高洁净钢轨钢中非金属夹杂物精准成分控制技术,突破性提出了非金属夹杂物半液态化的精准成分控制策略,并通过精炼渣和合金成分的协同控制、钢包软吹过程强吹氩搅拌,实现了钢液中大颗粒低熔点非金属夹杂物的有效上浮去除,将大尺寸非金属夹杂物引起的钢轨探伤不合格率降低至0.1%。 (3)开发了大方坯结晶器弱电磁搅拌和末端轻压下协同均质化技术,打破了结晶器强电磁搅拌改善连铸坯元素偏析的传统认识,解决了高速轨和重载轨用钢的大方坯中心偏析和1/4偏析的关键难题,钢轨偏析率降低至1.03%。 (4)开发了高均匀钢轨钢连铸坯控温缓冷技术,首次构建钢轨用钢连铸坯控温缓冷平台,将钢中氢元素的大幅度极限脱除至0.6ppm,有效防止氢致缺陷的产生。 (5)开发了稀土处理钢轨钢性能提升集成关键技术,采用稀土铁合金的稀土加入工艺提升了稀土收得率,显著细化非金属夹杂物尺寸和凝固组织,提升钢轨的综合性能,实现了稀土钢轨的规模化生产。 该成果出版学术专著4部,已获授权专利14项,发表学术论文47篇。该成果实现了包钢高速钢轨和重载钢轨的洁净化和均质化生产,促进了我国铁路钢轨的安全化和长寿化发展,产品广泛应用于“京雄高铁”为代表的高速铁路和“大秦线”为代表的重载铁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巨大,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作者:jisha 发表时间: 2019-12-09 07:20:04 阅读(1899) 评论(0)

8:[科技成果评价--冶金新材料]高品质模铸齿轮钢材料研发与应用

齿轮钢材料是重大装备制造和国家重点工程建设所需的关键材料,是钢铁材料中的高技术含量产品,本项目提高材料纯净度、晶粒度稳定性和探伤可靠性,通过电炉冶炼+炉外精炼+真空脱气+惰性气体保护浇注生产方式,有效控制钢中氧、磷、硫含量和其他有害元素含量,从源头上确保材料的高纯净度,同时对锻造与热处理工艺进行创新和改进。 1、纯净度控制:通过控制精炼过程渣系组分,控制夹杂物性质,从而控制材料夹杂物的数量、大小。通过对浇注系统的工艺优化,使钢水浇注速度趋向恒定,避免因为浇注速度不稳定而引起的不均匀分布。采用全密闭氩气保护浇注,避免二次氧化形成的夹杂物,进一步降低钢水中夹杂物。通过提升浇注系统材料及结构设计,避免耐火材料掉入而引起的探伤级别增加。 2、晶粒度控制:晶粒度是齿轮钢的关键技术指标,通过对化学成分的优化设计,匹配不同的晶粒细化元素及含量,控制齿轮钢晶粒度;通过对各种锻后热处理工艺,确保晶粒度稳定。 技术指标如下:氧含量≤10ppm、探伤水平φ0.8mm、EVA≤200、晶粒度950度保温80h级别8-9级。夹杂物水平A类粗≤0.5、细≤0.5;B类粗≤0.5、细≤1.0;C类粗=0、细=0;D类粗≤0.5、细≤1.0;DS≤1.5。
作者:张家港广大特材 发表时间: 2019-10-31 03:35:22 阅读(2308) 评论(0)

9:[科技成果评价--冶金新材料]盾构滚刀超重力电渣近终成型的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

随着城市地下交通的发展,国内对盾构机的需求量逐渐增加。作为大国重器的重要零件,高品质滚刀刀圈的国产化迫在眉睫。在服役状态下,滚刀刀圈处于复杂的地质环境中,与岩体直接接触,在纵向推力作用下,通过刀圈的碾压作用开挖岩石。通常情况下,因刀具损坏而造成的停机时间占总施工时间的16.3%,刀具费用占掘进成本的1/3。 频繁的换刀也严重地影响了施工进度,为减少停机换刀次数,降低刀圈损耗,有必要开发出综合性能更好的滚刀刀圈。这就要求钢中超低氧含量,较低的非金属夹杂物含量以及较小的夹杂物尺寸,致密的凝固组织。 在此背景下,北京科技大学和山东天物成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高品质盾构滚刀近终成形刀圈,从有衬电渣炉冶炼高效脱氧、钢液夹杂物精准控制、滚刀近终成形生产流程集成管控、凝固组织致密性、产品耐磨性等方面开展联合攻关,最终开发了高品质盾构滚刀的近终成形刀圈,保证了高品质盾构刀圈的低成本生产。
作者:ustb-lsy 发表时间: 2019-09-04 02:35:32 阅读(3474) 评论(2)

10:[科技成果评价--炼钢工艺与技术]PMO-EMS组合调控高均质化矩形坯连铸技术

钢的均质化问题已成为质量提升的技术瓶颈,控制凝固过程是实现均质化的最重要环节。细化金属凝固组织是实现凝固均质化的最有效手段,许多有色金属可以通过化学法(变质处理、添加形核剂等)获得理想的凝固组织,但是钢铁材料一直缺乏便捷有效的细晶技术。 PMO-EMS组合调控高均质化矩形坯连铸技术根据脉冲磁致振荡(PMO)和电磁搅拌(EMS)技术特点,创新性提出综合利用PMO促进形核并形成结晶雨和EMS的搅拌作用,将PMO形成的结晶雨均匀分布于铸坯心部,从而大幅提高铸坯均质化效果及其稳定性。PMO-EMS组合调控高均质化矩形坯连铸技术处理的220×260矩形坯均质化水平显著优于未处理铸坯,GCr15轴承钢、20CrMnTi齿轮钢和ZTM-S2高碳工具钢等轴晶率均明显增加,铸坯中心碳偏析指数不高于1.04。PMO-EMS组合调控高均质化矩形坯连铸技术可应用于矩形坯、方坯和圆坯连铸,特别适用于品种多、批量小,且对质量要求高的特殊钢连铸坯的生产。对连铸坯凝固组织及宏观偏析有显著且稳定的改善效果,优于末端电磁搅拌和轻压下技术。该技术推广应用将极大地提高钢铁产品品质和竞争力,具有巨大价值。
作者:袁伟霞 发表时间: 2019-06-25 11:23:56 阅读(2440) 评论(0)

第23页/共37页 首页  上一页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下一页   末页    

中国金属学会 版权所有2013 Tel:010-65133322-1612 京ICP备0603613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