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检索条件
搜索范围     关键字     每页显示条数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搜索结果如下(共129条):

搜索范围:全部 ;关键字:排放;搜索位置:无限定;

1:[科技成果评价--冶金新材料]基于商用车正向设计轻量化用钢的开发与 应用技术

本项目重点针对基于商用车正向设计轻量化用钢的开发与应用技术进行系统研究、技术创新及攻关,主要性能指标包括:1)商用车整车钢材减重10%以上; 2)完成500-960MPa级高强、易焊接、抗疲劳系列用钢的开发;3)进行高强材料冲压回弹及剪切技术研究、零部件仿真模拟精确度控制技术及安全性评价技术研究。 该项目实施以来,累计销售商用车轻量化用钢36.2万吨,经济效益方面,新增产值10.0亿元,企业效益1.24亿元,为客户创造利润0.42亿元。社会效益方面,按2016年新增重载商用车73万辆计算,整车轻量化后,累计节约燃油0.08亿吨/年,减少碳排放0.22亿吨/年,每辆车节约燃油成本7.4万元/年,节能环保效果明显。另外,建立的“先进材料-优化设计-精密制造-安全评价”四位一体的正向开发理念对钢铁企业与下游行业共同解决关键应用难题具有重要示范作用,使整车零部件研发周期由原来的4-5年缩短到2年以内,最短零部件研发周期可缩短到半年以内。
作者:csmkong 发表时间: 2018-01-29 04:33:51 阅读(2322) 评论(0)

2:[科技成果评价--冶金环保技术]活性炭法烟气多污染物协同高效净化关键装备与技术研究

烧结烟气排放量大,烟气中污染物成分复杂,是钢铁工业大气污染的重灾区,随着我国对大气污染物控制种类越来越多、排放标准越来越严格,烟气治理的工艺流程正在变得复杂而冗长,脱硫、脱硝、除尘、脱二噁英等一系列措施是的处理设备越来越多,占地面积越来越大,投资及运行费用越来越高,同时导致检修困难,副产物二次污染等问题。 活性炭干法复合污染物协同处置技术是一种先进的烟气联合净化技术,采用吸附剂活性炭分层处理烟气污染物,可在烟气排放窗口温度下,利用一个反应器实现多种污染物脱除。因此,相比于现有的单种脱硫、脱硝、脱二噁英技术,大大节省了占地面积、缩短工艺流程,减少了设备数量,较其他技术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作者:csmkong 发表时间: 2017-10-09 03:25:10 阅读(3068) 评论(1)

3:[科技需求--炼铁工艺与技术]泰山钢铁265平米烧结机烟气粉尘达标治理需求

泰山钢铁265平米烧结机配套的机尾电除尘,有效面积220平米,8室,4电场,烟气量60万立米时,流速0.85米,秒。入口浓度18克,出口浓度50毫克。 根据环保要求准备在线,在短施工周期,高性价比通过技术改造达标10毫克排放。 特邀请有技术,有承揽能力,有项目资质,有业绩的朋友与任爱民厂长13563456001具体联系
作者: 发表时间: 2017-06-12 11:20:51 阅读(7609) 评论(0)

4:[科技需求--冶金环保技术]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钢铁工业)征求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 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以及《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完善排污 许可技术支撑体系,指导和规范钢铁工业排污单位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工作,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钢铁工业排污单位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的填报要求、许可排放限值确定 和合规判定方法、实际排放量核算方法以及自行监测、管理台账与执行报告等环境管理要求, 提出了钢铁工业污染防治可行技术要求。 核发机关核发排污许可证时,对不满足本标准要求的钢铁工业排污单位,以及对未取得 环评批复文件或地方政府对违规项目的认定或备案文件、属于国家和地方政府明确规定予以 淘汰或取缔的、位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禁止建设区域内的钢铁工业排污 单位或者生产装置,应不予核发排污许可证。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17-06-12 11:20:37 阅读(6298) 评论(0)

5:[科技需求--冶金环保技术]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钢铁工业(征求意见稿)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 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规以及《控制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实施方案》,完善排污 许可技术支撑体系,指导和规范钢铁工业排污单位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工作,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规定了钢铁工业排污单位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的填报要求、许可排放限值确定 和合规判定方法、实际排放量核算方法以及自行监测、管理台账与执行报告等环境管理要求, 提出了钢铁工业污染防治可行技术要求。 核发机关核发排污许可证时,对不满足本标准要求的钢铁工业排污单位,以及对未取得 环评批复文件或地方政府对违规项目的认定或备案文件、属于国家和地方政府明确规定予以 淘汰或取缔的、位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等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禁止建设区域内的钢铁工业排污 单位或者生产装置,应不予核发排污许可证。
作者: 发表时间: 2017-05-04 04:14:19 阅读(7524) 评论(0)

6:[成果转化与推广--冶金烟气综合净化技术]烧结、球团烟气S-SCR脱硝脱二噁英技术

烧结、球团单元NOx排放量占钢铁厂排放总量的50-60%(不含自备电厂),浓度为250-700mg/Nm3,同时也是二噁英DXN排放的主要来源,该技术根据烧结烟气的特点和国内钢铁企业的资源特点研发了适合国内钢铁企业的烧结烟气脱硝脱二噁英技术,高效、经济解决烧结、球团单元的NOx和DXN等污染物的高浓度排放问题。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17-03-13 11:25:45 阅读(4609) 评论(1)

7:[研发项目动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行业水污染全过程控制技术集成与工程示范项目(2017ZX07402) 2017年度项目指南

构建印染、造纸、皮革、食品加工、钢铁、石化、制药和有色等行业的典型过程水污染全过程综合控制策略,形成指导应用的技术指南,引领行业水污染全过程控制技术与装备的智能化和现代化发展;构建钢铁行业多尺度水污染全过程控制成套技术,推动示范园区耗水、污染物排放、废水排放及综合生产成本的降低;构建大型综合石化工业聚集园生产链的废水全过程控制技术,推动石化行业水污染控制从末端治理向全流程控制转变;构建典型原料药制造行业大宗原料药全流程污染控制的整体方案,支撑典型重化工行业的可持续发展;上述典型行业全过程污染控制成套技术在大型企业得到工程实证或综合工程示范。同时,开展水环境治理与应急处理关键设备标准化及产业化,研究开发整装成套化的应急检测和应急处理的方法、技术装备和综合管理系统,为环境保护部门提供应对典型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技术支持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17-02-10 11:35:47 阅读(3820) 评论(0)

8:[科技成果评价--能源与节能技术]首钢烧结高温烟气循环提质节能减排新工艺

本项目针对首钢股份360m2烧结开展了废气循环技术研究,从理论计算、数值仿真、烧结杯试验和工业参数优化等环节入手,摸索出适宜的废气量、含氧量、废气温度等参数搭配模式,形成了料面利用废气温度300℃水平、适宜热风面积改善厚料层表层成矿效果的独创特点。最终成功开发了兼顾提高烧结矿质量、降低烧结固体燃耗和减少烧结污染物排放的废气循环技术。项目投入使用后,取得了平均粒径提高了12%,烧结综合返矿率下降了6.6个百分点,烧结固体燃耗降低3.39kg/t烧结矿,粉尘排放降低27.81%,SO2减排15.89%,NOx减排23.41%的良好效果。当前国内有烧结机有一千多台,烧结矿产能在9亿吨水平,项目的推广对于烧结提质降耗减排有显著意义。
作者:csmkong 发表时间: 2017-02-07 11:08:19 阅读(4440) 评论(0)

9:[科技成果评价--能源与节能技术]烧结矿竖冷窑冷却及显热高效回收利用工艺技术和成套设备开发

该技术主要应用在钢铁行业烧结矿冷却及显热回收领域;适用于各类烧结机热矿的配套冷却及余热回收系统的新建和改造项目。可以替代传统机上冷却以及环冷机、带冷机等机外冷却设备实现烧结矿的冷却及显热的高效回收。 该技术以空气作为冷却介质,在密闭的竖式冷却窑(竖冷窑)内与热烧结矿逆流换热进行热烧结矿冷却,吸收了烧结矿热量的热废气汇集后进入余热锅炉生产蒸汽,供用户使用或用于发电。经余热锅炉换热后的低温热废气可进行循环利用(烧结矿冷却、热风烧结、焦炭除湿、球团烘干)或除尘后达标排放。
作者:csmkong 发表时间: 2017-02-07 09:37:21 阅读(4210) 评论(0)

10:[成果转化与推广--冶金焦化技术]双氨法焦炉烟道气脱硫脱硝一体化技术

焦化企业目前焦炉烟道气的SO2和NOx含量均超过GB16171-2012标准,亟待减排治理,达标排放。但是目前常见的烟气脱硫脱硝方法设备投资大、运行成本高,多数焦化企业很难承受。本技术采用双氨法一体化脱硫脱硝工艺,充分利用焦化流程自有氨资源作为脱硫脱硝剂,利用焦化流程自有硫铵工序作为脱硫脱硝产物的资源化平台,将焦炉烟道气脱硫脱硝工艺有机“镶嵌”入焦化主工艺中。脱硫脱硝后烟道气SO2和NOx可分别降至10mg/m3和150mg/m3以下,完全满足GB16171-2012的要求。本技术脱硫脱硝产物为含有硝酸铵的硫酸铵产品。 本工艺也可用于焦炉烟道气以及其他类似装置烟道气脱硫脱硝,如锅炉烟道气、电厂烟道气的脱硫脱硝。
作者:wys@csm.org.cn 发表时间: 2017-01-03 10:12:44 阅读(3620) 评论(0)

第10页/共13页 首页  上一页  6  7  8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中国金属学会 版权所有2013 Tel:010-65133322-1612 京ICP备0603613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