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检索条件
搜索范围     关键字     每页显示条数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搜索结果如下(共86条):

搜索范围:全部 ;关键字:报;搜索位置:无限定;

1:[成果转化与推广--炼钢工艺与技术]连铸大包自动浇钢机器人技术

本项目包含以下功能模块,能够实现整个连铸浇钢环节的“少人化、无人化”目标,同时无人化和标准化的操作能够提升连铸浇钢质量,减少质量事故的发生。 1、在受包位布设一台六轴工业级机器人,采用激光视觉加相机视觉的方式实现拆装油缸位的精准识别,从而引导机器人实现大包滑板油缸的自动拆装和介质管道(氩气管、压缩空气管、电磁下渣检测线圈等)的自动插拔; 2、在浇钢位钢结构平台第二层布设一台大臂展工业铸造级六轴主机器人,用以实现大包长水口的自动安装和自动拆卸、自动吹氧引流、自动长水口氩封、自动碗部清理、自动测温、自动取样、自动加中间包保温覆盖剂等主体功能,在浇钢位钢结构平台第三层布设一台辅助用六轴工业机器人,主要配合分拣中间包覆盖剂至主机器人的投放料斗中; 3、此外,该项目采用密封圈自动落料机构实现长水口密封圈的自动落料、采用探头自动拆卸装置实现探头的自动拆卸和取样头的自动切除脱离,采用电磁大包下渣检测实现大包下渣的准确检测和报警,采用结晶器保护渣自动添加装置实现加渣操作的无人化,采用结晶器液位控制系统和自动开浇系统实现中间包的自动开浇操作,采用动态轻压下和凝固末端重压下实现铸坯质量的提升,采用机械手自动喷号系统实现标号作业的无人化。
作者:wys@csm.org.cn 发表时间: 2020-03-27 10:35:57 阅读(1641) 评论(0)

2:[成果转化与推广--冶金自动化与信息技术]钢铁企业智能制造大数据质量分析系统

本项目首次利用大数据及人工智能技术,突破了传统IT信息化系统框架结构、技术水平、适用领域等局限性,研发了一套适用钢铁企业全流程、全工序、全产品的质量分析管控平台,并应用于钢铁生产最为复杂的炼钢和轧钢工序,以现代质量管理方法为基础、以信息化系统为手段、以智能制造为主导,实现生产可管控、异常可预警、过程可追溯、缺陷可诊断、能力可评价、质量可预测、研发可推理。运用全面质量管理工具,辅助技术人员确保产品质量的稳定性,持续提升产品质量,不断提高顾客满意度和企业竞争力。 总体技术路线是利用大数据技术抽取及存储生产现场的所有生产信息、控制信息、工艺过程数据、能源介质数据、设备运行数据以及各种计质量装置等检测数据,形成完整统一的基础数据平台,然后以数据为基础,完成全流程、全工序的生产过程质量数据监控与告警、过程质量追溯、质量分析与建模、过程质量评价、工艺标准库管理、质量报告及统计分析报表,系统分析组件,系统配置管理等功能。
作者:wys@csm.org.cn 发表时间: 2020-03-27 10:34:47 阅读(1766) 评论(0)

3:[成果转化与推广--轧钢工艺与技术]高速棒材生产线技术与装备

该高速棒材生产线具有生产灵活、轧制速度高、尺寸精度高、成材率及作业率高的特点,以及能够实现低温精轧及轧后分级弱水冷,减少合金元素消耗,降低生产成本的特点,有效的满足了螺纹钢高效生产的需求。主要技术优点如下: 1、提出高速棒材生产线柔性轧制技术观点,创新性开发了高速棒材全规格单一孔型系统及组合传动的模块化轧机核心装备,使生产线的平均作业率由88%提升到90%以上,精度控制提升了0.4%,解决了高速棒材工艺的高作业率及高精度轧制问题,提升了智能化轧钢工艺水平。 2、针对新国标热轧钢筋合金减量化绿色生产的难题,对轧制的形变制度、温度制度及相变制度进行深入研究,创新提出低温精轧和轧后分级水冷的控轧控冷工艺技术,研发了热轧钢筋的控轧控冷组织性能预报模型及配套的智能控冷装置,使锰含量平均降低了0.3%以上,并实现了无钒添加。 3、研究了高速上钢系统中倍尺长度、制动距离、夹尾器夹持力及转毂动作周期的原理,创新设计了夹尾器及转毂机构,开发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倍尺飞剪、智能夹尾器及高响应伺服转毂等一整套高速上钢装备,使45m/s上钢的产品规格进一步扩展,为高速棒材生产线提供了先进的装备保障。 4、开发高速棒材自动控制系统,其核心控制系统包括高速模块轧机速度补偿控制、水冷温度闭环控制、高速倍尺飞剪控制、高速上钢控制、自适应周期冷床控制,并研发出高性能工艺控制器TCU。实现温度控制指标在+/-10℃内,倍尺精度+/-60mm以内,成材率达到98%以上。
作者:wys@csm.org.cn 发表时间: 2020-03-25 10:58:46 阅读(1855) 评论(0)

4:[成果转化与推广--冶金自动化与信息技术]钢铁冶金行业协同制造平台

通过协同制造运营平台,对合同、标准、成本等进行统一协调和管理,采用业务与数据驱动的方式,使整个系统满足现场各层次业务需求,系统从订单管理开始,经采购、审核、排产、生产、质检、判定,直至入库、发货,形成了对生产制造过程的完整管控。多年来,协同制造平台相关技术已经应用到不同的企业,产生了较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围绕该平台申报了多项技术专利和软件著作权,进一步去促进了项目成果的落地。
作者:ustbgyy 发表时间: 2020-03-24 05:15:53 阅读(1451) 评论(0)

5:[成果转化与推广--冶金自动化与信息技术]基于机器视觉的BKVision金属表面缺陷在线检测系统

钢铁工业产品线中热连轧、中厚板、连铸坯、棒材、冷轧板带等生产线具有复杂性、多变性等特点,其产品的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生产 效率和企业效益。针对这种高温、高速、人工检测效率极低、工人强度大安全性难移保证等众多关键问题,我们开发钢铁工业非接触的、高速、高精度在线质量检测关键技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该技术给出了基于机器视觉的高温高速成像,复杂背景缺陷库及模型建立,并行计算系统等关键技术的成套钢铁工业视觉检测方案,通过工业摄像机获取到的大量钢板图像数据,经过并行计算机系统综合计算、分析,使用深度学习卷积神经网络方法建立缺陷数据识别模型,这样在生产过程中若再次出现同类缺陷类型时实现将同类缺陷抓拍并检测识别出来,从而实现质量自动分析及缺陷报警。 应用该技术可以对钢铁工业板带钢生产减少废品率,减少开卷次数,减少翻板次数,降低工人劳动强度,改善工人质检作业环境,实现在线质量检测的同时可整体提高产线生产效率。从实际应用上看,可大幅度减少由于批量质量问题产生的损失,该技术已推广到多个热连轧、中厚板、连铸坯、棒材、退火酸洗等生产线应用,据有些客户热轧、中厚板钢厂使用该技术后实际数据对比可知,每年整体产生1000万以上的价值。
作者:ustbgyy 发表时间: 2020-03-24 05:15:52 阅读(1799) 评论(0)

6:[成果转化与推广--冶金自动化与信息技术]冷轧生产智能工艺模型分析及预测系统

冷轧产线智能工艺模型分析系统基于先进的系统架构、工艺机理及智能化算法,开发了轧制打滑及热划伤预测、轧制断带分析预测、轧辊全生命周期服役状态预测、活套及炉区跑偏分析预测、产品全长性能预报等模型,实现了生产过程稳定性预测、设备服役状态分析及产线故障诊断分析等功能,达到了降低生产成本及人员劳动强度、提高产品质量和效率的目标。该系统已在国内钢铁企业成功应用,系统的上线应用明显提高了冷轧产线的智能化水平,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ustbgyy 发表时间: 2020-03-24 05:15:50 阅读(1575) 评论(0)

7:[成果转化与推广--冶金自动化与信息技术]热轧自动化成套控制技术

该成套技术采用热备系统或容错服务器以及多层高速网络结构的硬件方案,并安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稳定高效的过程自动化系统开发平台,应用程序采用标准化的、可自由组合和单独升级的模块设计,为将来的扩展和升级提供极大的方便和空间;系统采用先进的解析算法模型,自主开发了多种质量控制技术。最新开发的大数据平台、质量管控、生产状态分析、能源介质监控、能耗预测、性能预报、设备生命周期管理等功能模块,则提升了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作者:ustbgyy 发表时间: 2020-03-24 05:15:30 阅读(1635) 评论(0)

8:[研发项目动态--国家重点研发专项]“ 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 ” 重点专项 2020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以提升大宗基础材料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力为出发点,以国家重大工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从基础前沿、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到应用示范进行全链条创新设,一体化组织实施,着力解决重点基础材料产业面临的产品同质化、低值化,环境负荷重、能源效率低、源瓶颈制约等重大共性问题,推进钢铁、有色、石化、轻工、纺织、建材等基础性原材料重点产业的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通过基础材料的设计开发、制造流程及工艺优化等关键技术和国产化装备的重点突破,实现重点基础材料产品的高性能和高附加值、绿色高效低碳生产。 2020 年重点专项拟启动 8 个公开择优重点研究任务,拟安排国拨经费总概算 4000 万元。本专项指南部署的研究任务均为典型应用示范类项目,要充分发挥地方和市场作用,强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项目须自筹配套经费,配套经费总额与国拨经费总额比例不低于 1:1。项目执行期为两年。每个项目下设课题数原则上不超过 3 个,参与单位总数不超过 5 家。每个研究任务拟支持项目数均为 1~2 项。申报项目的研究内容须涵盖该重点任务指南所列的全部考核指标。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20-03-24 02:45:18 阅读(1239) 评论(0)

9:[研发项目动态--国家重点研发专项]“ 可再生能源与氢能技术 ” 重点专项 2020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大幅提升我国可再生能源自主创新能力,加强风电、光伏等国际技术引领;掌握光热、地热、生物质、海洋能等高效利用技术;推进氢能技术发展及产业化;支撑可再生能源大规模发电平价上网,大面积区域供热,规模化替代化石燃料,为能源结构调整和应对气候变化奠定基础。专项按照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与海洋能、氢能、可再生能源耦合与系统集成技术 6 个创新链(技术方向),共部署 38 个重点研究任务。专项实施周期为 5 年(2018—2022 年)。 2020 年拟在氢能、太阳能、风能、可再生能源耦合与系统集成技术 4 个技术方向启动 14~28 个项,拟安排国拨经费总概算为 6.06 亿元。基础研究类项目,自筹经费总额与国拨经费总额比例不低于 1:2;共性关键技术类项目,自筹经费总额与国拨经费总额比例不低于 1.5:1;应用示范类项目,由企业牵头申报,自筹经费总额与国拨经费总额比例不低于 3:1。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20-03-24 02:44:54 阅读(1242) 评论(0)

10:[研发项目动态--国家重点研发专项]“ 网络协同制造和智能工厂 ” 重点专项 2020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本重点专项设立基础前沿与关键技术、装备/系统与平台、集成技术与应用示范等 3 类任务以及基础支撑技术、研发设计技术、智能生产技术、制造服务技术、集成平台与系统等 5 个方向。专项实施周期为 5 年(2018—2022 年)。 2020 年,拟围绕制造业核心工业软件、智能工厂共性核心技术及解决方案、企业网络协同制造平台、区域产业集成技术和应用示范以及基础前沿理论等任务,按照基础研究类、共性关键技术类、应用示范类三个层次,启动不少于 66 个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总概算约 7 亿元。应用示范类项目鼓励充分发挥行业/地方和市场作用,强化产学研用紧密结合,配套经费与国拨经费比例不低于 2:1。共性关键技术类项目,自筹经费与国拨经费比例应达到1:1 以上。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20-03-24 02:44:37 阅读(1213) 评论(0)

第3页/共9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下一页   末页    

中国金属学会 版权所有2013 Tel:010-65133322-1612 京ICP备0603613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