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检索条件
搜索范围     关键字     每页显示条数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搜索结果如下(共66条):

搜索范围:全部 ;关键字:制备;搜索位置:无限定;

1:[研发项目动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电磁场作用下的冶金相变机理”重大项目指南

  一、科学目标   阐明电磁场影响金属材料凝固温度点变化本质和内在机制及其对金属材料形核影响规律;在深入认识和掌握热电磁力和热电磁对流生成机制及其对凝固组织和偏析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建立热、电、磁、力协同作用下凝固组织和偏析演变模型;提出电磁场与温度场等协同控制凝固组织和偏析,以及电磁场控制应力作用下固态相变制备织构材料等技术原理;为提高我国高品质金属材料的生产水平提供理论和技术基础。   二、研究内容   (一)电磁场下相变形核机理。   研究电磁场下合金材料的凝固过冷行为和电磁场对材料过冷度的影响规律;研究电磁场对界面能的影响规律和电磁场下微结构演化规律,建立合金界面能与电磁场强度间的关系;研究电磁场下液-固、固-固、气-固转变形核机制,建立电磁场下凝固结晶分子动力学模型。   (二)电磁场下冶金相变动力学。   研究电磁场作用下原子扩散规律,并揭示其微观机制和建立基本模型;研究电磁场作用下相变过程位错和晶界生成和运动行为,建立电磁场与位错运动等的关系;研究电磁场下冶金相变速率变化规律、晶体长大行为及形貌演变、溶质分布规律,建立电磁场下晶体生长基本模型。提出电磁场下凝固组织和偏析控制方法和原理。   (三)热、电、磁、应力协同作用下相变界面行为与组织形态演变规律。   研究热、电、磁协同作用下凝固多尺度流动与溶质传输规律,及其对凝固枝晶形态等的影响规律并建立相应模型;研究热、电、磁协同作用下两相区及凝固组织演化规律;建立凝固两相区、晶粒组织和偏析变化模型;研究电磁场和应力共同作用时固-固转变界面行为及组织演化规律并建立相应模型。提出电磁场控制金属材料组织的新技术原理。   三、申请注意事项   (一)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电磁场作用下的冶金相变机理” ,申请代码1选择E0418(以上选择不准确或未选择的项目申请不予受理)。   (二)申请人申请的直接费用预算不得超过1500万元/项(含1500万元/项)。   (三)本项目由工程与材料科学部负责受理。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16-12-30 03:39:16 阅读(3748) 评论(0)

2:[研发项目动态--国家重点研发专项]2017“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与支撑平台”重点专项申请指南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围绕新材料“研发周期缩短一半、研发成本降低一半”的战略目标,融合高通量计算(理论)/高通量实验(制备和表征)/专用数据库等关键技术,变革材料研发理念和模式,实现新材料研发由“经验指导实验”的传统模式向“理论预测、实验验证”的新模式转变,显著提高新材料的研发效率,增强我国在新材料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储备,提升应对高性能新材料需求的快速反应和生产能力;培养一批具有材料研发新思想和新理念,掌握新模式和新方法,富有创新精神和协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促进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的发展,为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做出贡献。 本重点专项的主要研究内容是:构建高通量计算、高通量制备与表征和专用数据库等三大示范平台;研发多尺度集成化高通量计算方法与计算软件、高通量材料制备技术、高通量表征与服役行为评价技术,以及面向材料基因工程的材料大数据技术等四大关键技术;在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稀土功能材料、催化材料和特种合金等支撑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发展的典型材料上开展验证性示范应用。共部署40个重点研究任务,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2016-2020年)。 2016年,本重点专项在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和验证性示范应用方向启动了13个研究任务。2017年,拟在材料基因工程关键技术和验证性示范应用方向启动16个研究任务(其中,由于金属基、陶瓷基和高分子基复合材料的设计方法和制备工艺差别较大,故将任务16分成3个子任务列出,即指南16.1、16.2和16.3),拟支持18-36个项目,拟安排国拨经费总概算为3.24亿元。凡企业牵头的项目须自筹配套经费,配套经费总额与国拨经费总额比例不低于1:1。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16-10-14 04:13:23 阅读(2237) 评论(0)

3:[科技成果评价--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红土镍矿低温还原+微波晶粒长大生产镍铁新技术开发与应用

本项目属于铁合金制备技术领域。针对红土镍矿的特性,以及现有红土镍矿火法冶炼镍铁合金技术存在的问题,采用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发明专利 “用红土镍矿低温冶炼生产镍铁合金的方法”,由江苏大丰港和顺科技有限公司投资,与中钢研合作开发建设了全球第一条年产万吨级镍铁合金的红土镍矿低温还原+微波晶粒长大生产镍铁新技术示范生产线。该生产线处理红土镍矿原矿35万吨/年(干基),可实现年产镍铁合金5万吨(按含Ni10%计算),按金属镍计为5000吨/年。项目采用的红土镍矿低温还原+微波晶粒长大生产镍铁新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技术最先进和最具挑战性的火法冶炼工艺。2014年12月该项目正式试产,标志着大功率微波设备冶炼技术已成功应用于高温冶炼行业,显著加强“中国制造”冶炼装备的影响力,极大地提升了中国铁合金冶炼工程技术在国际铁合金冶炼技术开发上的地位。
作者:csmkong 发表时间: 2015-12-03 11:28:22 阅读(3781) 评论(0)

4:[成果转化与推广--耐火陶瓷材料与制品]耐高温超低导热复合材料

本技术在保证使用性能不降低的情况下尽量降低材料成本,一方面,在纳米微孔绝热板中以廉价工业烟尘为主要原料,结合白炭黑等原料,研制出了性能优异的高效微孔绝热复合板,性能指标与国外产品相当;另一方面,项目将隔热性优越的纳米复合材料与耐高温性能优良的纤维制品复合,形成耐高温超低导热复合材料,产品兼具纤维制品的耐高温性能,又具有纳米复合材料的绝热性能,这样既达到了高温热工装备的节能又节省了高温热工装备的空间的目的。该复合材料国内首创,耐高温超低导热复合材料板的整体制备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作者:wys@csm.org.cn 发表时间: 2015-12-02 04:23:10 阅读(2294) 评论(0)

5:[成果转化与推广--焦化工技术]干熄焦炉长寿内衬材料技术

熄焦炉技术是我国当前大力推广的节能熄焦技术。与传统湿法熄焦技术相比,具有用水节约、大气污染物排放少、能源利用效率高、焦炭质量提高明显等优势,在我国发展潜力大。 干熄焦炉内衬特别是斜道区内衬工作环境苛刻,温度高,同时温度波动大,物料冲击磨损作用强,材料易损毁,该关键部位内衬材料是限制干熄焦炉寿命的最重要因素。在该关键部位材料选型和结构设计上,我国现仍主要采用国外材料技术体系,内衬材料普遍采用莫来石碳化硅材料,平均使用寿命一般不超过2年,造成干熄焦炉用户成本增加,较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干熄焦技术推广应用。 本技术根据现有内衬材料的技术不足,研制出具有抗热震、抗磨损、抗侵蚀等性能优良的氮化物结合碳化硅耐磨耐蚀材料,并借助计算机技术,优化材料结构设计,模拟衬体应力分布,实现了包括材料制备技术、材料结构设计技术、数值模拟技术等关键技术的完整的干熄焦炉长寿内衬材料技术体系。采用本技术的干熄焦炉平均寿命可达5年。
作者:wys@csm.org.cn 发表时间: 2015-12-02 04:23:01 阅读(2341) 评论(0)

6:[研发项目动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矿热炉粉尘碳化沉淀法制备白炭黑联产碳酸钙工艺技术及装备示范

目标及任务: 针对矿热炉烟尘活性硅组分的资源化利用、工业废气CO2低成本捕集,大规模产品转化等问题,研究矿热炉粉尘热碱溶解制备CO2捕集剂(水玻璃)的过程强化技术,实现矿热炉烟尘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通过高温高粘性流体陶瓷微滤技术的开发,实现CO2捕集剂(水玻璃)制备的高效分离与净化;通过CO2高效吸收与白炭黑结晶耦合控制技术的开发,实现CO2的低成本捕集、大规模固化封存和产品转化;通过陶瓷微滤设备、导流管环流式(DTB)反应结晶设备的过程放大和系统集成,形成CO2低成本捕集与资源化利用冶金矿热炉烟尘联产白炭黑等化学品的集成技术, 建立1万t/aCO2捕集联产白炭黑的示范工程, 为CO2低成本捕集、固化封存与产品化提供技术支撑。 核心科技成果包括: (1) 矿热炉烟尘溶解过程与强化技术 (2) CO2捕集与纳米SiO2结晶耦合控制技术 (3) CO2捕集与结晶耦合反应器的优化 课题开发的“CO2捕集与纳米SiO2结晶耦合控制技术”已在内蒙古东源煤铝技术公司建立了一条3000t/a的中试装置。合成的白炭黑产品附合GB10517~ GB10530-89国家标准,现在装置仍在进行稳产调试与工艺优化,该装置是 “1万t/a高铝粉煤灰制备莫利石材料”工程的配套项目,项目的建立,预计可资源化利用高铝粉煤灰2.5万t/a,利用CO2约0.22万t/a,生产白炭黑3000t/a。 通过“矿热炉粉尘碳化沉淀法制备白炭黑联产碳酸钙工艺技术及装备示范”相关技术开发,不仅可以通过矿热炉粉尘(如铁合金炉产生的微硅粉)的转化、对CO2进行捕集与资源化利用,而且可以拓展至高铝粉煤灰的高值化利用领域。更为重要的是,通过“CO2进行捕集与结晶耦合控制技术”,可以实现CO2的捕集与产品转化。为CO2的大规模捕集与利用提供新的途径。
作者:董鹏莉 发表时间: 2014-09-25 04:01:41 阅读(3071) 评论(0)

7:[研发项目动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钢铁联合企业副产煤气清洁循环利用技术及应用

主要目标: 建设一套安全可靠的转炉配套烟气全余热回收及布袋除尘系统并进行工程示范, 达到将蒸汽回收量增加50Kg/t钢,实现排放浓度不超过10mg/m3;研发出大通量、高精度、耐高温腐蚀性气体的过滤多孔膜材料滤芯及铁合金冶炼高温烟气净化装置和系统;研发新一代适用于高温工况条件的金属纤维毡滤袋,建立铁铬铝纤维滤袋除尘模拟实验平台。 主要内容: 转炉烟气全余热回收系统研发及示范应用 完成转炉烟气中粉尘成份的测定,并分析其自燃性,模拟在在转炉烟气中的氛围,摸索粉尘堆积可达到的最高温度;开展系统工艺设计、非标设备设计; 开展工业实验,检测系统运行是否稳定;实测吨钢多回收的蒸汽量;实测运行费用;实测烟尘的排放浓度。 铁合金高温炉气净化装置研发 根据工况条件的变化及气体的性质,设计选择自主研发的铁铝金属间化合物材料,制造出非对称膜滤芯,确保高温气体过滤系统耐腐蚀、耐高温、抗热震性及稳定过滤; 采用进气高温,解决系统正常工况下的结露和焦油糊膜问题的同时减少系统制造及运行成本;采用防结露系统、高温反吹来防止开停机及工况条件下的结露问题; 采用多段方式解决高温安全排灰。 金属纤维毡滤袋研究及应用 ①建立铁铬铝纤维滤袋的除尘模拟试验平台,建成金属滤料的应用性能数据库; ②开展铁铬铝纤维滤袋的孔隙结构设计和孔隙度、孔径等结构参数的优化,制备滤袋样品; ③开展铁铬铝纤维滤袋新型清洁系统结构设计,建立除尘装置在线数据采集系统; ④试制除尘器筒体,开展小系统侧线考核试验,为材料结构设计提供指导。
作者:董鹏莉 发表时间: 2014-08-05 10:59:00 阅读(2733) 评论(0)

8:[研发项目动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钢渣梯级利用与余热梯度回用技术及应用

主要目标: 建立典型工序、典型流程钢渣理化性质、用途及经济性评价数据库;确定钢渣梯级利用优化模式,形成钢渣梯级利用技术指南;形成精炼渣制备炼钢熔剂的工艺技术及试验装备;开发出钢渣有压热闷及显热回收技术及装备,建成一条5万吨/年的钢渣冷却破碎及余热有压热闷-显热回收利用中试试验线。 主要内容: 钢渣理化性质及应用性能研究 精炼渣制备炼钢熔剂研究 钢渣冷却破碎及余热有压热闷专有装备研发
作者:董鹏莉 发表时间: 2014-08-05 10:51:02 阅读(4548) 评论(1)

9:[研发项目动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含Cr钢渣制备微晶玻璃技术

主要目标: 揭示Cr在钢渣中的迁移轨迹、变价条件和固化机理,明确析晶过程中晶核形成和长大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条件,实现含Cr微晶玻璃的高效固化,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含Cr钢渣制备微晶玻璃的绿色再利用技术和装备,建立含Cr钢渣高值化、功能化的绿色回收再利用于微晶玻璃示范线,为冶金行业危险固废绿色高值化再利用提供示范。 主要内容: 研究含Cr钢渣重金属Cr价态变化条件及机理 ①研发含Cr钢渣中重金属Cr的存在价态及其变化条件; ②研究含Cr钢渣中铬的浸出条件; ③研究铬的溶出量与渣的碱度及渣组分的关系; ④研究含Cr钢渣经磁选后,铬的存在状态; ⑤研究含Cr6+固化的基本条件。 含Cr钢渣成分调配技术 ①研究废料配比对晶核形成及其长大、微晶玻璃性能等影响规律; ②优化并确定各种废料的配比,实现含Cr 钢渣的用量最大化。 研发含Cr钢渣微晶玻璃双棍压延成形工艺和设备,优化工艺参数,确保微晶玻璃光洁度和平整度。 研发含Cr钢渣微晶玻璃的析晶控制工艺 ①研究析晶和晶粒生长动力学和热力学; ②研究工艺参数对晶粒尺寸、微晶含量和微晶玻璃性能的影响; ③优化工艺参数,形成最佳的析晶工艺条件和装备。 Cr在微晶玻璃中的稳定性研究 ①Cr在微晶玻璃中的存在状态及机理; ②微晶玻璃中Cr的温度稳定性及机理; ③微晶玻璃中Cr的酸碱稳定性及机理。 含Cr钢渣微晶玻璃产业化装备及示范线建设。
作者:董鹏莉 发表时间: 2014-08-05 10:46:53 阅读(2513) 评论(0)

10:[成果转化与推广--冶金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利用热态高炉渣制造矿渣纤维的方法

北京大学自主研发的专利技术——利用热态高炉渣制造矿渣纤维的方法。该技术以热态高炉渣、粉煤灰及铁尾矿等为主要原料,利用高炉熔渣的热量,经过废弃物能质耦合及形貌转化调质改性处理后,通过高温熔滴纤维化转化及多力场协调作用直接制备矿物纤维产品。该产品属于无机矿物纤维类保温节能材料,产品具有轻质、保温、防火、隔音、防水、生产原料来源丰富、价格低廉、生产过程清洁环保、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发展方向等特点;产品主要应用于电厂、石油化工厂、钢铁冶金及交通运输、管道、罐体、锅炉、建筑及各种加热炉体的绝热保温工程;它又是重要的新型建筑保温材料,与其它材料复合即可制成各种复合材料用于建筑物的墙板或屋面、地板等保温工程。该技术已经完成千吨级工业示范生产线和年产2万吨利用热态高炉渣耦合制备矿渣纤维外墙保温板的工业生产线成功投产运行。已经取得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拥有整体核心技术,技术整体水平处于国际先进。
作者:pku 发表时间: 2014-04-04 09:05:30 阅读(3644) 评论(1)

第6页/共7页 首页  上一页  2  3  4  5  6  7     

中国金属学会 版权所有2013 Tel:010-65133322-1612 京ICP备0603613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