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检索条件
搜索范围     关键字     每页显示条数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搜索结果如下(共12条):

搜索范围:全部 ;关键字:高端装备;搜索位置:无限定;

1:[研发项目动态--国家重点研发专项]科技新进展:基础件用特殊钢长寿命机理、关键技术 及产品开发

特殊钢是钢铁强国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国家工业化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轴承、齿轮、紧固件、弹簧、轴类等基础件作为先进制造业的核心部件,量大面广,对制造业具有重大支撑作用,其发展趋势是更高可靠性、更长寿命、以及更好的环境适应性。目前,我国基础件及其用特殊钢整体上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制造业大而不强,汽车、机械、航空、新型能源等行业的先进装备目前尚未完全实现国产化,成为“中国制造2025”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瓶颈。与日本、德国等装备制造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基础件用特殊钢产量大,但其质量稳定性、加工和使用性能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明显差距,导致基础件可靠性低、寿命波动大、服役环境适应性差,无法满足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需求,急需在相关基础理论、关键共性技术以及应用等方面开展追赶工作,以满足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发展需求。 针对以上问题,钢铁研究总院联合兴澄特钢等十家单位,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先进制造业基础件用特殊钢及应用”等项目支持下,选取轴承钢、齿轮钢、弹簧钢、非调质钢、紧固件用钢、轴类用钢等量大面广的典型基础件用特殊钢,开展了长寿命机理研究及质量稳定性控制等系列关键技术、高效测试表征技术与产品开发攻关,以满足汽车、航空、机床、新能源等先进装备的需求,为先进装备的国产化和制造业升级奠定基础,从而带动我国特殊钢行业的升级换代,提升基础材料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22-06-23 09:08:16 阅读(736) 评论(0)

2:[研发项目动态--产业化示范工程]科技新进展:高性能船用超大线能量可焊钢与配套焊接新技术 研发及应用

以日本制铁、JFE、韩国浦项制铁等为代表的国外企业已成功开发了超大线焊接线能量钢板、许用线能量200-600kJ/cm,并获产业化应用。国内部分企业也先后加大研发力度,成功开发了耐大线能量焊接钢板,但应用仅限于300kJ/cm线能量以下;对于焊接线能量300kJ/cm的超大线能量焊接板未见报道。此外,国外企业在开发钢板的同时,同步开发了配套的焊接材料及焊接工艺,以确保焊接接头质量;而国内,配套焊材和焊接工艺的研发基本处于空白。 当前满足焊接线能量300kJ/cm以下的大线能量焊接钢板及相关技术已实现国产化,可实现35mm钢板的单道次焊透;但对于线能量300kJ/cm以上的超大线能量焊接钢板,即40mm及以上钢板可单道次焊透,当前国内技术还不成熟。高技术船舶、海工装备用超大线能量焊接技术及钢板仍需依赖进口。 高端装备用关键技术和材料不能自给、关系到国家的产业安全和经济安全。因此,本项目致力于解决焊接线能量300kJ/cm以上的技术瓶颈、开发出包括钢板、焊丝和焊接工艺的成套技术和产品,实现国产替代进口。具体目标是,开发出40-80mm厚的低温E级钢板、及配套的焊丝和焊接工艺,可单道次制备出满足性能要求的焊接接头。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22-03-24 05:19:09 阅读(700) 评论(0)

3:[科技成果评价--冶金新材料]基础件用特殊钢长寿命机理、关键技术及产品开发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件用特殊钢质量稳定性、加工和使用性能与国外先进水平存在明显差距,导致基础件可靠性低、寿命波动大,无法满足高端装备制造业需求。针对以上问题,钢铁研究总院联合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等十家单位,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先进制造业基础件用特殊钢及应用”等项目的支持下,钢铁研究总院等单位选取轴承钢、齿轮钢、非调质钢、紧固件用钢、轴用钢、弹簧钢等量大面广的典型基础件用钢,开展了高端基础件用特殊钢长寿命机理研究及一系列关键技术攻关。 在长寿命机理方面,重点研究了典型基础件用特殊钢中氧含量、夹杂物、组织等特征参数与疲劳寿命的关系、氢与钢中界面之间作用及氢脆机理,为典型品种长寿命化奠定了理论依据。在系列关键技术方面,重点突破了轴承钢超低氧、钛及DS夹杂物控制技术、齿轮钢窄淬透性带控制技术、非调质钢硫化物形态及分布控制技术、紧固件用钢窄成分控制技术、航空传动轴用钢低成本冶炼控制技术、弹簧钢脆性夹杂物控制技术等系列关键技术,使得基础件用特殊钢的质量稳定性得到大幅度提升。在此基础上,开发了先进制造业急需的一系列高端品种,包括Ds≤0.5的超高洁净轴承钢、≤4HRC超窄淬透性带宽的齿轮钢、1400MPa级贝氏体非调质钢、12.9级耐延迟断裂风电螺栓钢、低成本航空传动轴用钢、2100MPa级的高强度长寿命弹簧钢等。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22-01-25 02:35:53 阅读(1445) 评论(0)

4:[科技成果评价--冶金新材料]发动机用超纯净高强度弹簧钢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发动机用高应力长寿命弹簧是弹簧行业“金字塔尖”的产品,其作为汽车的“心脏”——发动机的关键部件,要求超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疲劳寿命基本要求是2300万次。 目前国内超纯净高强度汽车弹簧钢基本依赖进口。日本神户、新日铁等少数国外钢铁企业在弹簧钢及其制品行业形成了稳固的产业链和供需关系,对国内弹簧和弹簧钢丝企业采取限制供应措施,受近几年疫情影响,原材料供应更加紧张,严重制约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由此可见,超纯净高强度弹簧钢是典型的“卡脖子”产品。 兴澄公司于2014年组建了“超纯净高强度汽车弹簧钢”研发团队,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取得了高端弹簧钢的多项重大和突破性理论技术研究成果,打破了高端弹簧钢产品“卡脖子”的局面。
作者: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 发表时间: 2021-11-12 08:32:39 阅读(1252) 评论(0)

5:[研发项目动态--产业化示范工程]科技新进展:1780mm冷连轧机组交直交传动系统的研发和应用

宽带钢薄板冷连轧机组是冶金生产流程的高端装备,轧钢技术复杂、设备控制先进,是一个国家钢铁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其要求高速轧制、多机架速度带张协调、厚度及板形的高精度控制,需要通过轧机传动的速度控制、五机架的速度协调以及辊缝调节来保证带钢金属秒流量相等、带钢张力恒定,故冷连轧机组高速运行下速度调节精度、动态响应时间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和轧制过程的稳定性。 随着轧钢技术的发展及中高端客户的不断提升,宽带钢薄板冷连轧机组生产工艺要求更薄的带钢产品(<0.2mm),更高的产量(即更高的轧制速度),更好的板形质量,所以要求传动速度、带钢张力、轧机厚度AGC和弯辊窜辊等必须高度协调,这就要求其电气传动系统要具有大功率(5-7MW)、高转速(大于1000rpm)、高精度(<0.01%)和高动态响应(<5ms)的技术性能,大型冷连轧机组传动系统一直被认为是电气传动技术的最高台阶。 河钢邯钢依托和响应国家大型装备国产化的科技政策,对冷轧机传动的核心功率模组国产化替代、IGCT保护等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部分成果,为进一步突破核心技术,又联合深圳市禾望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北京首钢公司成立了“1780mm冷连轧机组交直交传动系统的研发和应用”项目组,共同针对邯钢1780mm宽带薄板冷连轧机组大功率交直交变频调速技术进行攻关,在国内首次自主研制了冷连轧交直交变频调速系统并成功应用,实现了冷连轧机组交直交变频传动核心部件及成套装备的国产化。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21-09-06 03:25:22 阅读(762) 评论(0)

6:[研发项目动态--产业化示范工程]科技新进展:高端装备用双相不锈钢无缝钢管系列关键工艺技术开发及工程应用

双相不锈钢是我国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不可或缺的重要钢类,油气输送、海洋工程及船舶、石油炼化、环保工程等高端装备对双相不锈钢无缝管耐腐蚀性能和低温冲击韧性等关系到材料及装备安全和寿命的重要指标提出高的要求。 双相不锈钢高铬、高钼、含氮成分和双相组织特点,在赋予其较高屈服强度和优良耐腐蚀性能的同时,也带来两相组织易失调、热加工成型困难、低温冲击韧性差等问题,以φ≥450mm规格无缝管为代表的高端大口径双相不锈钢管材长期依赖进口。 国内大口径双相不锈钢荒管和成品管材组织控制难、性能一致性差、热加工装备生产能力不足,以及双相不锈钢无缝管传统制备工艺流程长、成材率低是国内双相不锈钢无缝管生产面临的主要困难,成为严重制约我国高端装备用不锈钢发展的瓶颈。 钢铁研究总院、江苏武进不锈股份有限公司和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组成的联合研发团队,依托国家转型升级强基工程项目,历经十二年,从系列双相不锈钢钢种设计和开发、冶炼、热穿孔荒管制备、成品管材轧制热处理等方面进行工艺和技术研发,针对高端装备用双相不锈钢无缝管所提出的更高耐点腐蚀性能、低温冲击韧性要求以及高性能大口径双相不锈钢冷轧管材国内无法生产的“瓶颈”问题,突破了高端装备用双相不锈钢“两相平衡设计-高纯净度冶炼及浇注-热穿孔-冷轧-均温快冷热处理”全流程组织控制技术,集成了大规格管坯、大口径荒管和成品管制造核心装备,并实现了高品质双相不锈钢系列无缝钢管的规模化生产及应用。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20-05-22 01:45:32 阅读(1324) 评论(0)

7:[成果转化与推广--新材料]高性能国产低压变频器

本研发项目攻克了矢量控制、多机并联、电机参数自动辨识、模型参数自整定、非线性补偿、负荷观测器、实时以太网、快速数据采集分析技术等多项难题,共计获得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6项,国内外学术论文5篇,获得省部级优秀论文一等奖,被国内核心期刊、EI、IEEE收录。本项目经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鉴定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其产品通过国际TüV的2项认证和CCS中国船级社认证。 自2009年本项目产品先后在中厚板和棒线材生产线、飞剪、转炉等国产高端装备得到应用,总计装机容量约为200MW,累计销售1000多套,累计合同额约1.5亿元,为用户节省投资约5千万元,为北京市累计纳税300多万元。
作者:wys@csm.org.cn 发表时间: 2020-03-27 10:34:34 阅读(1579) 评论(0)

8:[成果转化与推广--非高炉炼铁]基于氢冶金的低碳钢铁冶炼短流程技术

逐渐由传统“长流程”转向低碳绿色“短流程”发展是钢铁行业未来发展方向。随着制氢技术成熟,氢作为清洁能源将广泛应用于钢铁冶炼。因此,各国均在积极研发基于氢冶金的低碳钢铁冶炼短流程关键技术,以期形成21世纪绿色钢铁冶炼新流程。聚焦我国钢铁工业碳减排、能源结构和工艺流程优化以及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需要,积极研发和应用基于氢冶金的钢铁冶炼短流程关键技术将是我国钢铁工业未来的主攻方向之一。 因此,本技术的适用范围广,其成功推广应用可有效解决我国钢铁行业碳减排高、环境负荷大的难题,促使我国钢铁产业向绿色化和高值化方向发展,实现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
作者:13840183083 发表时间: 2020-03-21 11:09:38 阅读(1648) 评论(0)

9:[成果转化与推广--炼钢工艺与技术]高品质特殊钢绿色节能电渣重熔技术与成套装备

电渣重电熔钢组织和性能优异,应用于各类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但传统电渣重熔技术耗能高、氟污染重、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差无法满足高端装备的材料需求。东北大学特殊钢冶金课题组提出了电渣重熔过程“洁净度控制”和“均质化凝固”2个原创性理论,形成了高洁净高均质电渣重熔成套技术与装备、特厚板坯和特大型钢锭电渣重熔技术、半连续电渣重熔实心和空心钢锭的成套技术及装备、电渣重熔过程节电和除氟技术等原创新技术,开发了系列高端材料,节能减排和提效降本效果显著,实现我国电渣技术“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本项目技术可以为企业提供电渣重熔成套装备、工艺和新产品开发整体解决方案。也可以就企业单项技术提供服务。如新建电渣炉、老旧电渣炉升级改造、节能降耗技术、质量提升和新产品开发等。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20-03-16 09:28:09 阅读(1769) 评论(0)

10:[科技成果评价--冶金新材料]高端装备用双相不锈钢无缝钢管系列关键工艺技术开发及工程应用

本项目所属学科为钢铁材料加工制造工艺领域,涉及材料、冶金、材料加工学科。 双相不锈钢具有高铬、高钼、含氮的成分特点和双相组织特点,赋予其较高的屈服强度和优良的耐腐蚀性能,是我国国家战略新兴产业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钢类,但其制造难度较大,高端产品长期依赖进口。 油气输送、海洋工程及船舶、石油炼化、环保工程等高端装备对双相不锈钢无缝管耐腐蚀性能和低温冲击韧性等关系到材料及装备安全和寿命的重要指标提出较高要求,与此同时,项目初期国内不能制备φ≥450mm大口径双相不锈钢无缝管,成为严重制约我国高端装备发展和制造的瓶颈。 申报团队依托国家转型升级强基工程项目,历经十二年,实现了高端装备用双相不锈钢“两相平衡设计-高纯净度冶炼及浇注-热穿孔-冷轧-均温快冷热处理组织控制”全链条关键技术突破,并实现了装备自主集成创新。主要创新点如下: (1)开发了高纯净、高致密双相不锈钢管坯制备技术,实现了系列钢种的相比例和耐蚀性平衡设计、全氧含量≤25ppm的低氧控制、φ≥247mm铸锭中心缩孔消除、窄温度区间锻造工艺控制。 (2)发现了双相不锈钢热穿孔温度敏感特性,推荐了兼顾耐点蚀性能和热穿孔性能的氮含量控制范围,开发了热穿孔温度-转速协同控制技术,利用自主集成的φ55mm~φ720mm组距热穿孔装备,制备了φ610mm双相不锈钢荒管。 (3)开发了基于窄区间保温-均匀加热-快速冷却的双相不锈钢组织控制技术,利用独有的φ≥200mm管材固溶、冷却装备,实现了全系列双相不锈钢无缝管的点腐蚀率稳定≤3.5mdd(指标≤10mdd)、-46℃Akv稳定≥100J(指标≥45J)。 项目开发的系列双相不锈钢无缝管,已应用于国内外油气输送、海洋工程及船舶、石油炼化、环保工程等高端装备领域的167个项目,产品实物性能达到或优于国外同类产品。近三年累计销售额7.32亿元,新增利税1.68亿元,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项目授权专利34项(发明12项)、软件著作权4项,制修订国家标准4项,发表论文13篇。 经与国外先进企业实物性能和生产能力对比,项目形成的成果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项目开发的大口径、抗低温冲击、耐点腐蚀冷轧双相不锈钢无缝管达到国际领先水平。项目的研制成功,为我国高端装备自主化和“走出去”战略提供了材料保障,带动了我国高精尖、高附加值不锈钢无缝管整体技术水平和制造能力的提升。
作者:fenghan 发表时间: 2020-01-08 01:30:35 阅读(2000) 评论(0)

第1页/共2页  1  2     

中国金属学会 版权所有2013 Tel:010-65133322-1612 京ICP备0603613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