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检索条件
搜索范围     关键字     每页显示条数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搜索结果如下(共33条):

搜索范围:全部 ;关键字:部件;搜索位置:无限定;

1:[科技成果评价--冶金新材料]发动机用超纯净高强度弹簧钢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发动机用高应力长寿命弹簧是弹簧行业“金字塔尖”的产品,其作为汽车的“心脏”——发动机的关键部件,要求超高的可靠性和稳定性,疲劳寿命基本要求是2300万次。 目前国内超纯净高强度汽车弹簧钢基本依赖进口。日本神户、新日铁等少数国外钢铁企业在弹簧钢及其制品行业形成了稳固的产业链和供需关系,对国内弹簧和弹簧钢丝企业采取限制供应措施,受近几年疫情影响,原材料供应更加紧张,严重制约了我国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由此可见,超纯净高强度弹簧钢是典型的“卡脖子”产品。 兴澄公司于2014年组建了“超纯净高强度汽车弹簧钢”研发团队,进行了系统性的研究,取得了高端弹簧钢的多项重大和突破性理论技术研究成果,打破了高端弹簧钢产品“卡脖子”的局面。
作者: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 发表时间: 2021-11-12 08:32:39 阅读(1252) 评论(0)

2:[研发项目动态--产业化示范工程]科技新进展:热冲压钢高韧性AlSi镀层技术开发与应用

AlSi镀层技术完美地解决了1500MPa超高强度汽车安全结构件的尺寸精度与耐腐蚀性问题,但是相对于22MnB5裸板,其弯曲断裂应变下降了20%以上,也随之带来了氢致延迟开裂风险。作为承载汽车安全的部件,韧性不足将直接导致其在汽车碰撞过程中发生提前断裂,因此,保证强度的前提下提高热冲压钢的韧性可进一步优化车身安全件的结构与厚度设计,为汽车轻量化技术进步带来新的发展空间,同时,提高韧性也可降低热冲压零件制造、装配与服役过程中的氢致延迟开裂风险。汽车碰撞过程中的零件失效通常为平面应变状态下的弯曲断裂,一般采用德国汽车工业协会制定的VDA-238三点弯曲试验标准评价热冲压钢的韧性,现有1.4mm厚AlSi镀层热冲压钢的三点弯曲角度典型值~55°(标准要求≥50°),通用汽车在其2019版热冲压钢全球材料标准GMW14400中增加了高韧性AlSi镀层热冲压钢(Improved Bendability),要求三点弯曲角度≥60°,对比该标准中的常规热冲压材料弯曲断裂应变提高了20%。在不牺牲强度的前提下,如何提高AlSi镀层热冲压钢的韧性并消除热冲压零件的延迟开裂风险,已成为全球车身轻量化技术发展新的焦点。 此外,尽管学术界和工业界对Al-Si镀层热冲压钢加热过程中镀层和基体微观组织演化、镀层高温变形行为、焊接性能、涂镀性能和耐腐蚀性等已进行了广泛研究,但在实际工业应用中,现有AlSi镀层热冲压钢还存在炉辊结垢、加热效率低、模具磨损严重等影响热冲压生产过程的问题;同时,AlSi镀层热冲压钢产品的耐腐蚀及电阻点焊等相关机理还未研究清楚。 综上,亟需在AlSi镀层技术的开发上做出创新,大幅提高AlSi镀层热冲压钢的韧性,同时解决现有AlSi镀层产品在生产端和应用端的一系列科学和技术痛点。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21-10-11 09:40:51 阅读(1052) 评论(0)

3:[研发项目动态--产业化示范工程]科技新进展:1780mm冷连轧机组交直交传动系统的研发和应用

宽带钢薄板冷连轧机组是冶金生产流程的高端装备,轧钢技术复杂、设备控制先进,是一个国家钢铁工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其要求高速轧制、多机架速度带张协调、厚度及板形的高精度控制,需要通过轧机传动的速度控制、五机架的速度协调以及辊缝调节来保证带钢金属秒流量相等、带钢张力恒定,故冷连轧机组高速运行下速度调节精度、动态响应时间直接影响产品质量和轧制过程的稳定性。 随着轧钢技术的发展及中高端客户的不断提升,宽带钢薄板冷连轧机组生产工艺要求更薄的带钢产品(<0.2mm),更高的产量(即更高的轧制速度),更好的板形质量,所以要求传动速度、带钢张力、轧机厚度AGC和弯辊窜辊等必须高度协调,这就要求其电气传动系统要具有大功率(5-7MW)、高转速(大于1000rpm)、高精度(<0.01%)和高动态响应(<5ms)的技术性能,大型冷连轧机组传动系统一直被认为是电气传动技术的最高台阶。 河钢邯钢依托和响应国家大型装备国产化的科技政策,对冷轧机传动的核心功率模组国产化替代、IGCT保护等难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取得部分成果,为进一步突破核心技术,又联合深圳市禾望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北京首钢公司成立了“1780mm冷连轧机组交直交传动系统的研发和应用”项目组,共同针对邯钢1780mm宽带薄板冷连轧机组大功率交直交变频调速技术进行攻关,在国内首次自主研制了冷连轧交直交变频调速系统并成功应用,实现了冷连轧机组交直交变频传动核心部件及成套装备的国产化。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21-09-06 03:25:22 阅读(762) 评论(0)

4:[科技成果评价--轧钢工艺与技术]商用车轻量化厢梁结构用高强度热连轧板带性能提升及应用技术创新

针对商用车轻量化厢梁结构用高Ti复合微合金化热连轧铁素体基板带超高强度化、超轻量化、性能波动大、大梁断裂率高等关键难题开展攻关,突破了MC纳米析出大沉淀强化、性能一致性控制、提升使用性能的成形加工、多材集成应用的超轻量化等关键技术,实现了热连轧高强钢系列产品性能提升和规模化应用。 本项目共授权专利16项,其中国家发明专利11项,实用新型专利5项,发表学术论文36篇,形成企业技术秘密4项。项目开发的厢梁结构用高强钢系列产品被广泛应用于中国重汽、三一重工、中集华骏、东莞中集、河南骏通、新宏昌重工、成都大运、山东华泰、驰田汽车、南方迪马、中集陕汽、重汽绵专、重庆望江、重汽华威等国内重要商用车生产企业的厢板、底板、纵梁、横梁、边梁、大撑及立柱等关键部件制造。其中,大沉淀强化LG850XT、LG900FD全球首发并应用,AG700L产品获评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金杯特优产品(2019年1月-2021年12月),AG700BL(2020年1月-2022年12月)和LG700L(2020年12月-2022年12月)产品获评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金杯优质产品,多次荣获三一重工、中集华骏、新宏昌重工等用户的优质供应商称号。近三年,项目累计生产厢梁结构用高强钢产品202.8万吨,新增产值13.4亿元,新增利税6.0亿元。
作者:cisricao 发表时间: 2021-01-08 05:02:55 阅读(1921) 评论(0)

5:[科技成果评价--冶金新材料]乘用车白车身轻量化技术创新与集成

乘用车白车身轻量化技术创新与集成是将本钢集团全球首发的2GPa 热成形钢系列化产品应用到白车身上,应用热成形钢系列化产品实现了车身轻量化和高强度,是车身轻量化三种途径结合的典型应用,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试验评价研究、连接技术的试验创新和应用热成形钢系列化产品对车身进行结构性能研究是完全符合车身轻量化技术的发展路线。 对热成形钢系列化产品的性能进行评价,除物理性能、化学成分、金相组织、成形极限外,利用实验室设备资源,进行了高速拉伸性能,可涂装性能、抗氧化性以及可焊性等进行了试验研究。项目从2013 年以来,历时7 年时间,通过系统化研究,形成了一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涉及汽车板选材方法、热冲压成形用钢材、热冲压成形工艺及热冲压成形构件、焊接及疲劳试验方法等内容。 项目创新性完成了汽车用钢胶粘性能评估方法和技术规范。采用虚拟分析与实际试验相结合进行汽车用胶粘性能分析,有效评估了钢板厚度、胶层厚度和载荷对单搭接接头旋转角度和内部应力场的影响规律,通过实际试验验证,虚拟仿真分析的胶粘性能与实测结果一致性良好,并发现了单搭接接头的旋转角度与钢板厚度之间的关系。 热成形钢系列化产品为本钢特色产品,项目针对热成形钢系列化产品的轻量化车身结构性能目标问题,进行了热冲压CAE 分析及车身零部件的结构仿真分析,包括刚度、模态及碰撞等的闭环设计分析,实现车身轻量化。系统的进行了车身及零部件的结构仿真分析,能够在车身及零部件设计上达到轻量化目的。由于这些研究的开展,成功带动并推进了热成形钢系列化产品在民族企业的新车型的应用。主要用户已覆盖国内各大主机厂和热成形零部件供应商。热成形钢系列化产品全部新增产量及技术支持提升汽车用钢产品在新车型上的占有率产量,新增产值1.84 亿元,新增利税1156.847 万元。 项目已授权专利10 项,其中发明专利4 项,发表论文35 篇,著作1 部,参与制定国家标准2 项,形成企业标准7 项。
作者:bgjt 发表时间: 2020-12-29 04:56:55 阅读(1870) 评论(0)

6:[成果转化与推广--板带材新技术]高速板带轧机稳定运行和振动控制理论技术

近年来随着装备技术水平的提高,轧机长期高速高负荷运行,国外引进和自主设计的板带轧机都频繁出现轧机振动及导致的产品质量问题,一般采用调整工艺参数、更换关键零部件(轧辊、接轴等)、负荷重新分配等手段,但都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企业损失巨大。其根本原因在于轧机动力学理论体系不完善、轧机设计(以刚性为主)没有考虑轧机动特性、轧机振动控制技术不系统。因此,要解决板带轧机稳定运行和振动问题,关键在于揭示动态机理的板带轧机动力学模型体系构建和考虑动力学特性的板带轧机设计。本项目建立基于辊系刚柔耦合特性的板带轧机系统动力学模型体系,开发了轧机稳定运行和振动控制技术,应用于国内多套连轧机组,效果良好。
作者: 发表时间: 2020-04-22 10:55:52 阅读(3729) 评论(0)

7:[科技成果评价--冶金新材料]超高强度系列热冲压成形钢研制开发

目前,我国的节能减排压力越来越大,而消费者对汽车安全性的要求却越来越高,提高汽车用钢强度成为同时提高汽车碰撞性能并实现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因此,近些年新车型对先进高强钢和先进的生产工艺不断优化,其中热成形钢的大量采用就是最典型的代表之一。本项目提出超高强度系列热冲压成形钢产品包括1500MPa、1800MPa、2000MPa强度级别的热成形钢产品。其中,超强韧性2000MPa产品为本钢主推的拳头产品,该产品与东北大学联合开发,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室探索性研究,综合运用经典的材料学和热处理等知识,以热成形实际生产工艺为依据,提出了全新的成分设计;以此为蓝本,本钢研究院结合百年本钢的技术积累以及装备特点,对全工序进行全新优化,共解决了20多项核心技术难题,使得工业产品稳定符合使用要求,强度增加同时具有良好的韧性;同时该级别热成形钢受到各大主机厂的关注,尤其在新能源汽车上的使用量不断的增大,主要用于防撞部件,随着轻量化要求的逐渐提高,2000MPa级热成形钢产品必然会成为1500MPa级的替代产品,占领更大的热成形钢市场。
作者:本钢 发表时间: 2020-01-19 09:40:27 阅读(2090) 评论(0)

8:[科技成果评价--冶金新材料]汽车用热冲压材料与零件关键技术与产业化应用

钢板热冲压成形是最近三十多年发展起来的先进成形技术,成形后的冲压件抗拉强度可以达到1500 MPa以上,强度提高了250%以上。热冲压成形技术有着工艺轻量化和结构轻量化的双重优点,并且也可采用轻量化材料作为原材料从而可充分利用材料轻量化的优势,因此热冲压技术在欧美等地区的汽车生产厂和零部件企业得到了爆发性的普及应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在项目立项之初,国外技术封锁、技术垄断严重,全球只有不到二十家的公司掌握着热冲压的核心技术,公开报道的研究成果也很少,而国内尚处于热冲压成形技术的引入期,产业的发展主要受制于原材料技术、零件设计技术、模具和工艺技术的全产业链各环节,因而尚未形成规模化产业群体,材料及相关部件基本主要依靠进口解决,发展总体较慢。国内没有一家公司具备热冲压模具的设计开发能力,没有一家单位开展过实际车身热冲压零件的设计开发工作。 本项目围绕热冲压材料、零件开展关键核心技术研发与技术难点攻关,主要研究成果: 1、国内首次成功开发热冲压成形专用硼锰钢产品系列,填补了国内空白; 2、国内率先开发热冲压汽车零件的正向设计与开发技术,攻克了热冲压过程高度非线性,成形预测难度大的问题,建立千余个热冲压零件分析案例库; 3、率先研发具有更高服役性能的先进热冲压产品技术,解决了先进热冲压由于分区温度或厚度不同引起的尺寸精度及性能均匀性差的问题; 4、全球首发高耐热高耐磨高导热(3H)热冲压专用模具钢材料,率先开发低成本、快节拍热冲压成形模具工艺成套技术,解决了热冲压模具复杂结构设计、冷却效果预测、模具寿命低易磨损等技术难题。 项目共形成专利20件、企业技术秘密19项,国家标准1项、行业规范1项,发表论文24篇、著作1篇。项目获得2018年宝武集团技术创新重大成果一等奖,2018年中国汽车轻量化设计优秀奖,累计实现经济效益6.3亿元。 本项目研究成果在合资品牌、自主品牌主机厂得到广泛应用。研究成果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热冲压零件不仅应用于的奥迪、沃尔沃、丰田、本田等国外品牌,同时也实现了中国自主品牌车型从“无一采用”到“无一不用”的转变。项目研究成果对我国汽车安全性能的提升、汽车轻量化后能源的降低等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作者:adamluo 发表时间: 2020-01-14 03:51:29 阅读(1927) 评论(0)

9:[研发项目动态--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制造基础技术与关键部件”重点专项 2019 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以高速精密重载智能轴承、高端液压与密封件、高性能齿轮传动及系统、先进传感器、高端仪器仪表以及先进铸造、清洁热处理、表面工程、清洁切削等基础工艺为重点,着力开展基础前沿技术研究,突破一批行业共性关键技术,提升基础保障能力。加强基础数据库、工业性验证平台、核心技术标准研究,为提升关键部件和基础工艺的技术水平奠定坚实基础。通过本专项的实施,进一步夯实制造技术基础,掌握关键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先进传感器和高端仪器仪表的核心技术,提高基础制造技术和关键部件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高交通、航空航天、数控机床、大型工程机械、农业机械、重型矿山设备、新能源装备等重点领域和重大成套装备自主配套能力,强有力地支撑制造业转型升级。本重点专项按照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要求,从基础前沿技术、共性关键技术、应用示范三个层面,围绕关键基础件、基础制造工艺、先进传感器、高端仪器仪表和基础技术保障五个方向部署实施。专项实施周期为5 年(2018—2022 年)。安排国拨经费总概算约4.5 亿元。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19-06-24 07:22:32 阅读(3175) 评论(1)

10:[研发项目动态--国家重点研发专项]“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2019 年度 项目申报指南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突破新型机构/材料/驱动/传感/控制与仿生、智能机器人学习与认知、人机自然交互与协作共融等重大基础前沿技术,加强机器人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融合,为提升我国机器人智能水平进行基础前沿技术储备;建立互助协作型、人体行为增强型等新一代机器人验证平台,抢占新一代机器人的技术制高点;攻克高性能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机器人专用传感器、机器人软件、测试/安全与可靠性等共性关键技术,提升我国机器人的竞争力;攻克基于外部感知的机器人智能作业技术、新型工业机器人等关键技术,创新应用领域,推进我国工业机器人的产业化进程;突破服务机器人行为辅助技术、云端在线服务及平台技术,创新服务领域和商业模式,培育服务机器人新兴产业;攻克特殊环境服役机器人和医疗/康复机器人关键技术,深化我国特种机器人的工程化应用。本重点专项协同标准体系建设、技术验证平台与系统建设、典型应用示范,加速推进我国智能机器人技术与产业的快速发展。 本重点专项按照“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的要求,从机器人基础前沿理论、共性技术、关键技术与装备、应用示范四个层次,围绕智能机器人基础前沿技术、新一代机器人、关键共性技术、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六个方向部署实施。专项实施周期为5 年(2017—2021 年)。拟安排国拨经费总概算约4 亿元。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19-06-24 07:22:13 阅读(1652) 评论(0)

第2页/共4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中国金属学会 版权所有2013 Tel:010-65133322-1612 京ICP备0603613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