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检索条件
搜索范围     关键字     每页显示条数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搜索结果如下(共101条):

搜索范围:全部 ;关键字:轧制;搜索位置:无限定;

1:[研发项目动态--产业化示范工程]科技新进展:基于板形调控功效的多变量最优板形控制 研究与应用

薄带材冷轧过程具有控制参数多、响应时间短及精度要求高的特点,其质量控制水平代表着一个国家钢铁工业的技术水平,可谓是钢铁技术领域的“皇冠”。对于冷轧板形控制而言,其控制过程存在多变量、时变性、大滞后及非线性等特点,全球仅有几个国家掌握相关技术,可谓是“皇冠上的明珠”。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家用电器、电子和航空航天等行业对冷轧带材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同时也对其板形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进一步提高冷轧带材的板形控制精度,是从事冷轧领域技术研究人员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针对板形控制模型与轧制过程的失配问题,研究将仿真建模、机理建模、知识工程推理与过程数据进行融合建模的理论与方法。通过研究串联结构形式的板形混合建模方法,提高板形控制模型对轧制过程的适应能力,并建立相适应的板形前馈与反馈控制系统间的协调优化控制策略。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可为冷连轧过程板形控制精度和稳定性的提高带来新的思路,对于其它复杂工业优化控制过程具有一定的理论参考意义。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22-10-12 11:33:02 阅读(1586) 评论(0)

2:[研发项目动态--产业化示范工程]科技新进展:大型轧钢加热炉纯氧燃烧技术

纯氧燃烧技术几乎无 N 2 参与,大幅减少烟气量,减少排烟热损失;燃烧产物 为均三原子气体,烟气黑度大,且火焰温度高,辐射系数大,燃烧效率高,有明 显的节能效果,通过节约燃料促进碳减排目标的实现;同时烟气成分中的 CO 2 占 比大幅提高,有利于 CO 2 的捕集,通过碳吸附、碳捕集技术可进一步存进“碳达 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全氧无焰弥散式燃烧是一种能够有效降低污染排放,节约能源的技术,可直 接减少燃料天然气的消耗量;同时由于取消了空气助燃时的鼓风机、引风机等设 备,可直接减少电力的消耗量;全氧燃烧燃烧温度高,燃烧效率高,加热时间短, 可减少钢坯氧化烧损程度,提高钢坯成品率,提高产品产量,增加产品销售收益; 由于全氧燃烧大幅度减少 NO x 的排放,可减少相应的环保投入。 因此,纯氧燃烧配套自主烧钢智能控制技术,可实现炉内钢坯身份的透明化, 前馈温度、气氛控制预判,保障满足轧制节奏要求的低温烧钢、低过剩空气系数 性能等;在保证钢坯出炉温度状态满足轧钢系统要求的前提下,可最大限度地降 低吨钢综合能耗,充分挖掘加热炉加热能力,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中钢集团鞍山热能研究院有限公司采用了全氧无焰弥散式燃烧技术对唐山 正丰钢铁有限公司现有加热炉燃烧系统等进行升级改造,替代常规空气助燃,取 得了降低加热炉燃耗、减少污染物排放量和碳排放量及降低企业生产成本等效果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22-09-20 05:20:35 阅读(744) 评论(0)

3:[研发项目动态--产业化示范工程]科技新进展:大断面连铸坯生产百米长尺重载钢轨关键技术 研究与应用

目前,我国重载铁路采用世界最大的75kg/m钢轨,最长定尺长度为75m。线路应用表明,钢轨的焊接接头伤损和疲劳伤损是制约重载钢轨服役寿命的主要因素。采用100m长定尺,钢轨焊接接头数量较75m钢轨显著降低,可以从本质上减少焊接接头伤损。同时,采用大断面连铸坯大压缩比轧制可以提高钢轨致密度,从而提高钢轨的强韧综合性能指标。当前国内主要钢轨生产企业均采用280mm×380mm断面生产重载钢轨,本项目立足钢轨长尺化和性能提升两方面,开展了大断面连铸坯生产100m长尺75kg/m重载钢轨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实现大断面连铸坯高质量生产百米长尺重载钢轨,主要面临以下技术难题。 1、无成熟的重载轨连铸大断面设计经验可供借鉴。国内某厂此前开展过大断面连铸重轨钢的研究,由于大断面连铸坯和钢轨质量难以控制,大断面连铸坯生产重载钢轨难度大而未开展工业化批量生产。因此,首要任务就是设计适合百米长尺重载钢轨稳定生产的大断面连铸坯。 2、大断面连铸坯质量控制难度高。连铸断面越大,高碳、高硅、高锰含量的钢轨钢越容易产生中心偏析、疏松和缩孔等缺陷,最终导致钢轨轨腰缺陷严重。连铸坯断面越大,凝固过程铸坯角部传热控制难度越大,容易产生角部裂纹、凸包等缺陷,轧制钢轨若形成封闭缺陷则难以检查发现,严重影响钢轨服役性能。 3、大断面连铸坯生产百米长尺重载钢轨高效高精度轧制难度大。随着轧制压缩比增加,轧制过程钢轨头部开裂的风险增大;铸坯单重及材质强度的提升导致钢轨通长规格尺寸波动大,表面缺陷增加,特别是轧疤缺陷控制难度更大。 因此,采用大断面连铸坯轧制大断面长尺钢轨已成为我国重载铁路钢轨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22-08-20 10:40:55 阅读(743) 评论(0)

4:[研发项目动态--产业化示范工程]科技新进展:数据驱动融合机理的热连轧三维尺寸数字孪生模型 与CPS系统应用

通过对国内近百条热连轧生产线的过程控制模型精度和产品质量指标研究发现,造成非稳态过程难以控制的原因,既有板带材轧制本身的工艺因素,又受制于热连轧自身的控制特点,长期面临如下突出问题: (1)热连轧各机架存在着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的交叉耦合作用。热连轧各机架与带材直接接触并产生压下量时,轧机设备会发生弹性变形,轧件又会发生塑性变形,这种设备弹性状态和带钢压下产生的塑性状态耦合到一起,导致传统数学模型很难对其进行精准计算和表述,尤其在频繁换规格或换钢种状态下,一种弹塑性耦合状态下的模型未完自学习至最优状态,又会过渡到另外一种弹塑性状态,导致整个机组形成长时间的非稳态过渡过程。 (2)非稳态过程难以建立高精度的热轧数学模型。该过程具有不确定性、非线性等特点,存在润滑状态、设备工况等多种多样难以表述的变化,这些对薄带材轧制的影响远超过普通带材。而实际控制过程采用的单一常参数模型难以满足连续变化的要求,模型匹配性差,实际生产过程中轧制力、前滑等关键参数存在很大偏差。 (3)多工序间的过程控制参数波动的影响。热连轧生产过程装备由加热炉、定宽压力机、粗轧机组、精轧机组、控制冷却及卷取机组等多个区域组成,各个工序均具有非线性、快响应以及时变、不确定性、工艺控制模型复杂、过程变量维数高、规模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各个工序的建模过程比一般的工业过程复杂得多。这种非稳态下的过程参数波动,均可对下游工序产生很大的影响,从而导致产品质量问题,如板形、尺寸精度以及工艺性能等。 针对热连轧制造领域内过程精准控制科学问题和相关技术瓶颈,2019年河钢集团有限公司、华为、东北大学在深圳举行联合组建“工业互联网赋能钢铁智能制造联合创新中心”签约挂牌仪式。三方成立的联创中心将作为钢铁行业工业互联网与智能制造产学研用平台,以钢铁全流程产线为基点,着力实现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钢铁,促进钢铁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项目团队依托河钢邯钢公司邯宝2250mm热连轧生产线,基于现有自动化与信息化系统,深度融合数据驱动模型与机理模型,首次开发了热连轧过程动态数字孪生模型并建立了CPS控制系统平台,提高了轧制工艺对复杂多变工况的原位分析能力,改善了热连轧过程三维尺寸控制指标。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22-08-02 01:38:55 阅读(811) 评论(0)

5:[研发项目动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科技新进展:全系列建筑结构用高性能钢板研发及重大工程应用

我国钢结构建筑日益向大型化、高层化、装配化、高效化的趋势发展,对钢铁材料提出了抗震性、强韧性、耐火耐候性等功能多样化的服役要求。为此,必须解决以下主要技术问题: 问题1:为保证建筑钢结构良好的抗震性能,对钢材提出的关键技术指标要求是较低屈强比(≤0.83)、更高抗层状撕裂性能(Z35)、窄屈服强度波动(≤110MPa),以及具有明显的屈服平台。对于420MPa以上大厚度高强韧建筑钢,依靠原有技术难以稳定控制显微组织中软硬相比例,无法实现特厚钢板心部晶粒细化。 问题2:为解决结构耗能、消能、减震设计需求,对制作钢结构“减震器”的软钢,提出了极低屈服强度等级(100MPa)、低屈强比(≤0.6)与小波动范围(±20MPa)、极高断后伸长率(≥50%)等技术要求,需要创新设计低屈服强度软钢成分体系,突破轧制和热处理精准化工艺技术。 问题3:为提高建筑钢结构综合抗灾能力(火灾和腐蚀),要求开发适应不同防火等级的耐火耐候钢,特别是在600℃高温并保持3小时的条件下,690MPa的屈服强度不低于室温目标值的2/3(≥460MPa),需要探明抗震、耐火耐候组织与性能耦合机制,系统开展耐火极限等服役性能评价。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22-07-18 03:26:22 阅读(667) 评论(0)

6:[研发项目动态--国家重点研发专项]科技新进展:基于机器视觉的宽厚板轮廓及板形CPS智能制造技术 研发与应用

通过对国内近百条中厚板生产线的工艺技术装备现状研究发现,产线普遍在关键工艺质量参数感知、多工序协调优化方面,长期面临如下突出问题: 1、生产过程中轧制、剪切等工序的自动化达到较高水平,但是各工序控制系统相对孤立,尚未形成联动,部分工序缺失关键质量参数,不能基于反馈进行动态优化控制,机理模型的预测和控制精度低,严重影响产品质量、生产效率和成材率的提升; 2、缺少钢板轮廓识别和板形检测关键大型仪表,导致轧后钢板头尾形貌、轮廓和板形等关键质量参数难以在线精准识别,仍以人工方式线下测量,无法与轧制过程形成在线反馈控制,难以通过在线工艺优化来保证最终产品质量; 3、依靠人工经验的传统组板系统订单匹配度低、精准剪切控制能力偏低,无法根据钢板实时轮廓信息优化组板策略导致组板余材过多,影响生产效率和成材率。剪切工序也无法根据实时轮廓形状优化剪切策略。此外,剪切工序与轧制过程、组坯过程除基础的产品信息交互之外,无其它过程质量数据交互,迫切需要将轧后钢板实际轮廓形状与订单合同进行实时动态匹配,急需开发面向多目标约束的优化剪切和动态组板策略,以实现减少切损的同时提高订单的匹配度。 针对宽厚板制造领域内过程精准控制科学问题和相关技术瓶颈,2010年由山钢与东北大学等单位组建联合研发团队,在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基于CPS架构的多工序协调优化与质量精准控制及应用示范》(2017YFB0304103)项目和山东省《宽厚板智能轧制数字化车间是的试点示范》项目的支撑下,依托山东省山钢王国栋院士工作站科研平台,深入推进开展产学研合作和协同创新,发挥高校基础研究理论创新优势与企业产工程技术优势,联合开展本项目关键共性技术的科研攻关工作。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22-06-23 09:07:52 阅读(711) 评论(0)

7:[研发项目动态--产业化示范工程]科技新进展:大板坯连铸-轧钢界面高效化、绿色化关键技术 开发与集成应用

针对国内微合金化钢生产中存在的板带材表面质量缺陷,以及生产过程能耗高、成材率低、生产效率低的实际情况,钢铁研究总院在2015年9月首先与邯郸钢铁集团有限公司签订技术合作合同,共同开展宽厚板边直裂控制技术和微合金化钢红送裂纹控制技术的研究工作,并取得初步成效。 在此基础上,2017年7月由首钢集团有限公司联合邯郸钢铁集团有限公司、鞍钢股份有限公司、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新冶高科技集团公司等在微合金化钢生产中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研究基础的单位,共同承担“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中“钢铁流程铸-轧界面物质流与能量流协同优化及智能控制技术”课题的研究任务。以期在微合金化钢板带材生产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突破,首先在国内建成集连铸坯表面无缺陷生产技术、边直裂控制技术、红送裂纹控制技术等为一体的大板坯连铸-轧钢界面高效化、绿色化关键技术集成应用示范生产线,并向钢铁企业进行工程化推广,使连铸坯真正成为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的载体,被直接输送到下一步轧制工序,彻底打通和捋顺铸-轧界面,为下工序高效率、绿色化、高质量生产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22-06-13 10:11:36 阅读(921) 评论(0)

8:[研发项目动态--产业化示范工程]科技新进展:笔头用环保型易切削不锈钢关键工艺研究及应用

项目提出了基于多元素耦合提高易切削性能的技术思想,采用一种可入药的环保元素替代铅元素作为辅助切削助剂的无铅成分设计思路,解决传统圆珠笔头用不锈钢不环保的问题,先期采用中间实验室,小型试验轧机等加工设备进行初步摸索基本数据。进行基础工作的研究,找准各项关键的冶炼、轧制指标水平,为规模化生产线提供重要依据。 在研究结果推向工业化生产过程中,创新的采用纯净铁水、纯净合金为原料,避免采用废钢原料和常规低品位合金冶炼可能带入外来有害物质造成的质量负面影响,该技术方案确保了成分的环保性。纯净原料经过千吨级产能的大容量转炉吹炼,再经过特殊的精炼手段获得需要的钢水,浇铸成坯,冶炼工艺示意图如图3所示。坯料再经过多重表面处理和多重冷热加工确保高表面质量和优异的组织性能,获得高质量的圆珠笔头用不锈钢产品。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22-06-13 10:11:26 阅读(920) 评论(0)

9:[研发项目动态--产业化示范工程]科技新进展:汽车用高性能复相钢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

本项目以高性能复相钢使用需求为出发点,通过扩孔/拉延协同控制和材料局部成形的机理创新,提出组织调控新思路,实现复相钢综合力学性能提升;通过轧制工艺、退火工艺、板形控制工艺等创新,实现复相钢性能稳定性、极限规格产品板形质量的提升,在上述机理创新和工艺创新的基础上,最终实现高性能复相钢的稳定生产。另外,为解决复相钢零部件生产过程中的关键瓶颈问题,建立材料边部裂纹敏感性评价方法和基于零件成形方式的冲压边裂预测方法,保障汽车关键结构件的稳定生产,从而满足整车轻量化、安全化的需求。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22-05-25 05:44:13 阅读(688) 评论(0)

10:[研发项目动态--产业化示范工程]科技新进展:汽车用高性能复相钢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

复相钢通常包含两类产品,其中冷轧复相钢主要用来制造对刚度、强度、耐撞性等要求极高的门槛、保险杠、座椅滑轨等安全结构件,热轧复相钢主要用来制造对成形及疲劳要求更高的控制臂、纵臂等底盘核心承重部件。近年来,国内钢铁企业借助于热轧产品升级及冷轧高强产线能力提升,积累了一定的复相钢生产开发经验,但国内外复相钢还存在一些难题尚未有效解决,主要包括: 1、传统热轧复相钢采用微合金成分体系设计,通过卷取温度控制相变,从而获得铁素体+贝氏体+残余奥氏体等复相组织。但是扩孔率与伸长率具有负相关性,同时满足高扩孔性(≥40%)、高拉延性(≥12%)要求存在技术矛盾,如国际知名高端品牌某复杂成形零部件时因伸长率低和扩孔性能不足造成的冲压开裂率高达4%。且在传统控制冷却思路下,相同终轧/卷取温度而不同冷却路径时组织差异较大,导致扩孔率及伸长率波动大。 2、传统冷轧复相钢采用“高碳成分+高温退火”获得少量铁素体+贝氏体+马氏体+少量残余奥复相组织。但高温加热及快速冷却容易造成温度不稳定,从而造成材料性能的波动。且高碳复相钢存在带状组织,对折弯要求较高的零件适用性一般,如某国际知名一级配套商用进口材加工某零件时折弯开裂率高达8%,难以满足门槛、滑轨等零件高折弯性能的成形需求。 3、超高强复相钢冷轧生产时变形抗力起点值高,极限厚宽规格轧制负荷极大,导致带钢板形问题突出。如国外某先进钢企极限厚宽规格热镀锌复相钢仅可实现平直度5mm/2000mm,因板形不良导致最终零件空间尺寸合格率仅有90%,严重影响了门槛等零件的装配精度及碰撞安全。 4、超高强度复相钢零件生产过程中翻边、扩孔等涉及边部成形工序较多,极易引发冲压边裂质量问题。因边部裂纹敏感性和零件冲压边裂的预测技术还不完善,缺乏边部裂纹敏感性评价体系及相应的材料解决方案,典型零件冲压边部开裂率达到5%。目前国际上往往被迫采用改良模具或采用激光切割的方式解决此类问题,加工成本显著提高。 首钢通过扩孔/拉延协同控制和材料局部成形的机理创新,提出组织调控新思路,实现复相钢综合力学性能提升;通过轧制工艺、退火工艺、板形控制工艺等创新,实现复相钢性能稳定性、极限规格产品板形质量的提升,在上述机理创新和工艺创新的基础上,最终实现高性能复相钢的稳定生产。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22-05-19 09:24:25 阅读(742) 评论(0)

第1页/共11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末页    

中国金属学会 版权所有2013 Tel:010-65133322-1612 京ICP备0603613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