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检索条件
搜索范围     关键字     每页显示条数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搜索结果如下(共23条):

搜索范围:全部 ;关键字:自主开发;搜索位置:无限定;

1:[研发项目动态--产业化示范工程]科技新进展:高效精准判断凝固坯壳厚度用点状裂纹法

兴澄特钢大方坯连铸机原本为国外全套引进设备。为适应新形势下品种开发的需要进行国产化改造后,产品实物质量不甚理想,碳偏指数满足0.95~1.05范围的比例不足90%,影响高质量要求钢材的交付。而当初随整套设备同步引进的凝固数学模型没有得到外方的开源性程序,设备改造后据模型模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外方借机提出天价条件且关键技术仍受制于人。 为了不受外方“卡脖子”,兴澄特钢决定成立项目组,根据实际生产条件,自主开发一套连铸凝固模型,探索模型校准的新方法,寻找一种对轻压下有效的分析方法,设计适合典型钢种的轻压下工艺,进一步提升偏析质量以满足更高要求的品种开发。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22-11-14 04:56:40 阅读(1490) 评论(0)

2:[研发项目动态--产业化示范工程]科技新进展:特种熔炼真空电弧重熔及电渣重熔过程 数值模拟仿真软件

宝钢研究院智能所于2013年及2016年先后开展了ESR及VAR熔炼仿真模型软件自主开发和应用研究。结合特钢冶炼设备和工艺,聚焦高温合金和钛合金特定品种的熔炼计算应用,成功研制了一款工艺参数优化的仿真软件,为特钢新产品研发和工艺改进提供了可自主的技术支持。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22-06-13 10:10:49 阅读(918) 评论(0)

3:[研发项目动态--产业化示范工程]科技新进展:烧结烟气湿法脱硫脱硝长效稳定关键技术 开发与应用

针对现有技术系统能耗高、设备腐蚀堵塞的问题,开展了烧结烟气含湿量影响分析,烟气调质研究、催化剂理化性质研究,并采用数值模拟分析了流场多相混合强化方法,形成了余热驱动脱硫塔浆液冷却脱湿技术和双加热SCR脱硝技术,并自主开发了自清洁凝渣布风盘和多点阵列高效混风装置等专利设备,完成了烧结烟气湿法脱硫脱硝长效稳定关键技术开发,并最终实现工程应用。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22-05-25 05:52:58 阅读(685) 评论(0)

4:[科技成果评价--轧钢工艺与技术]轧制过程动态控制理论研究及应用

本项目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工艺控制理论,把轧制技术的关键理论控制技术在简化装备的条件下实现本土化,改变核心控制理论掌握在国外少数相关公司及专家手里的局面,填补国内板带热轧技术的理论和实践空白,在热连轧机组和中厚板机组,实现了用国产技术替代引进的技术,采用自主开发过程控制技术替代国外Siemens的技术、GeTMeic的技术、Tippins技术,为这些板带厂取得了巨大的直接经济效益,真正实现国内板带材轧制控制理论应用的突破,达到比国外引进技术更高、更好的控制水平。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22-01-25 02:35:40 阅读(1214) 评论(0)

5:[研发项目动态--产业化示范工程]科技新进展:兴澄特钢设备故障预警与健康管理APP

兴澄特钢一轧钢分厂成立以分厂厂长牵头组成自主开发的攻关小组,攻关组成员现场采集负责添加智能点检区域数据,绘制平台网络图,搭建一级、三级和智能点检网络体系,并依据网络图,建立数据传输接口,实现数据间互通。为确保智能点检的准确性,攻关组成员增设了系统运行故障诊断功能,实现自动识别故障数据、智能点检采集故障,并最终自动报警反馈到客户端。同时,相关人员只需在手机APP,就能查询到该系统的点检信息和报警标准。 项目主要围绕主轧线主体设备设计,监测的设备范围包括:轧机、加热炉汽包、变压器、润滑站、液压站。保留延伸扩展其他类型设备的能力。系统平台设计范围需满足上述设备关键状态参数的实时采集、数据存储、数据分析展示、异常告警与处理、设备的日常维保和健康管理等,以及为实现监测而进行的部分现场仪表的升级改造,传感装置和数据采集设备的安装。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22-01-24 04:29:40 阅读(734) 评论(0)

6:[科技成果评价--轧钢工艺与技术]高牌号无取向硅钢超低同板差控制技术

为提高首钢高牌号无取向硅钢同板差控制水平,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首钢智新迁安电磁材料有限公司、北京科技大学及北京科技大学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建立联合研发团队,进行“高牌号无取向硅钢超低同板差控制技术”项目攻关,在硅钢热轧工序重点开展了热轧工序断面轮廓控制成套工艺装备开发、“凸度-平坦度-楔形”协同优化控制技术,突破传统的控制边降和磨损技术手段,实现良好断面轮廓与小凸度的热轧产品;在冷轧工序重点开展了多辊轧机高精度同板差协同控制技术、UCMW酸轧机组高精度边降控制技术。 通过上述技术攻关及应用,热轧工序高牌号无取向硅钢C25命中率控制精度由26%提升到90.2%,在此热轧工序C25提高基础之上,下游硅钢成品指标显著提升,部分高端产品如无人机等指标达到新日铁3μm以内的同等控制水平。项目的实施,极大提高了国有企业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高端产品自主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同时为国家机电产业与能源发展战略深化改革及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物质基础,同时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达3.5262亿元。
作者:潘明铭 发表时间: 2021-01-06 11:14:25 阅读(2226) 评论(0)

7:[科技成果评价--冶金新材料]汽车用热镀锌双相钢系列化产 品研发及生产技术集成

目前,我国的节能减排压力越来越大,而消费者对汽车安全性的要求却越来越高,提高汽车用钢强度成为提高汽车碰撞性能并实现节能减排的有效途径。减轻汽车自重引发了对高强钢开发的热潮,如今先进高强度钢板已形成不同强度级别的品种系列,主要包括双相钢(DP)、复相钢(CP)、相变诱导塑性钢(TRIP)和热冲压成形钢。双相钢由铁素体和马氏体组成,马氏体为强化相,具有低屈强比,高的初始加工硬化速率,铁素体为软化相,具有良好的塑性,细小的铁素体组织与弥散分布的马氏体组织具有良好的强度和延性的匹配,目前双相钢已经成为汽车用高强钢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汽车车身耐锈蚀穿孔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同时汽车行业对汽车轻量化愈加重视,使得越来越多的汽车用高强钢板采用热镀锌高强钢板,以增强车体耐腐蚀性能,热镀锌双相钢在汽车上的应用具有极好的前景,良好的力学性能、安全性能和服役周期长等性能,使之成为新一代汽车用钢的主要材料。 本钢具有丰富的汽车板生产经验,已成功生产热镀锌 DP450、热镀锌 DP500、热镀锌 DP590、热镀锌 DP690、热镀锌 DP780 等不同强度级别的系列化高强度热镀锌产品,本钢的汽车用钢得到国内外共二十余家汽车生产厂的广泛应用和好评。 800MPa 级以下热镀锌双相钢产品由技术研究院自主开发,基于本钢三冷轧的设备特点,综合运用经典的材料学和热处理等知识,通过 Nb 微合金元素析出规律的有效控制,开发出低成本的 800MPa 级以下热镀锌双相钢产品,具有较高的市场竞争力。以此为蓝本,本钢技术研究院结合百年本钢的技术积累以及装备特点,对全工序进行全新优化,充分利用独有的有氧化装备优势,有效解决了热镀锌表面质量问题,并针对 1.8mm~2.5mm 厚度规格的热镀锌产品,制定了特有的预氧化工艺,解决了厚度规格产品表面控制困难的共性问题,实现了工业化批量稳定的生产,得到了市场的认可以及用户的好评。 本钢自 2016 年开始批量生产高强热镀锌双相钢系列化产品,2020 年累计销量 3.9 万吨,新增产值 2.5 亿元。项目研发和生产期间,共申报专利 6 项,授权专利 2 项,公开 4 项,申请国际专利公开 4 个国家。发表相关学术论文 10 篇,形成生产控制技术秘密 12 项,制定企业技术标准 2 项。
作者:bgjt 发表时间: 2020-12-29 04:56:29 阅读(1675) 评论(0)

8:[科技成果评价--冶金焦化技术]干熄炉炉体新型材料研发与高效修复技术创新与实践

1、斜道支柱新型耐火材料研发与砖型开发。自主开发了新型红柱石斜道支柱砖材料,具有高强度、高耐磨、高热震稳定性等特点,填补了斜道区用耐火材料空白;完善和改进斜道支柱双砖咬合结构,大幅提高斜道支柱结构的稳定性;研发了结合强度高、低膨胀性的耐磨涂抹料。配套技术有效地解决了斜道区制约炉体寿命的瓶颈。 2、炉口砌体及新型水封装置开发。采用嵌入式砖槽的发明设计,使不锈钢水封槽安置其内,避免与高温直接接触;设计新型浇筑预制水封槽装置并创新性地采用运行中喷补结合维护方法等,有效延长炉口砌体的使用寿命。 3、环形气道砌体结构技术进步与及膨胀约束工装开发。环形气道砌体采用新型咬合设计,嵌合性好、连接牢固,有效抵抗预存室储焦张力和低料位时装焦热冲击能力;环形气道膨胀采用约束工装技术,有效限制环形气道内环向外膨胀变形。 4、冷却室新型耐磨材料技术开发与应用。针对冷却室磨损严重的难题,自主开发了复合相抗剥落耐磨型新材料,并成功应用。 5、高温烟气通道新型耐火砌体设计。设计干熄炉与锅炉之间高温烟气通道耐火砌体组合砖结构,解决浇注料的脱落问题。 6、炉体多段立体式吊顶维修技术开发与应用。独创性的开发了多段立体式吊顶维修技术,炉体检修工期由39天缩短到25天。 成果特点: 在深入研究干熄炉砌体损坏机理的基础上,从结构优化、新材料研发、施工改进等系统创新,形成较为完整的高效修复技术。成果包括基础研究、应用开发及实践改进等环节,并得到较好的工程验证。 应用推广情况: 成果经过近10年的实践与探索,解决了干熄炉砌体一些共性问题,为国内同行做出了示范样板。年修周期由设计1-1.5年延长至3-4年、中修周期由4年延长至6年以上。先后有数十家企业参观学习,获得10件发明与实用新型专利,另有2个专利已受理公示。
作者:黄曼 发表时间: 2020-12-21 02:04:11 阅读(1612) 评论(0)

9:[研发项目动态--国家重点研发专项]科技新进展:冶金材料成分定量检测与分布表征的ICP分析仪器开发与应用

微量、痕量和超痕量成分的定量检测、控制是冶金、矿产、地质、材料乃至环境、食品等诸多领域必须解决的问题。以金属材料为例,近年来高铁、航空航天、国防事业的蓬勃发展,对金属材料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随着金属及合金杂质元素控制越来越低,对痕量元素定量分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痕量成分定量检测和分布表征的技术需求更加旺盛。例如飞机发动机用镍基单晶高温合金,目前需要检测控制的元素多达70个,其中大部分元素的检测下限在µg/g以下。另一方面,对痕量成分进行定量检测是为了表征样品的“纯净性”;而这些成分在样品中存在的位置、形态对材料最终性能更为关键,即样品的“均匀性”,对于偏析、夹杂物、缩孔等的定位和控制具有重要意义。 基于如上背景,钢研纳克检测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承担了科技部2011年国家重大科学仪器设备开发专项 “ICP痕量分析仪器的研制与应用”项目,基于原位统计分布分析的理论,自主开发系列固体直接进样技术,配合高精度定位采集、海量数据实时处理方法,同ICP光谱、ICP质谱联用,实现了大面积样品、不同位置上各元素及其夹杂、偏析的含量、分布、尺寸等信息的定量分析。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20-09-02 02:07:45 阅读(2366) 评论(0)

10:[科技成果评价--轧钢工艺与技术]棒线材直接轧制智能化负能制造关键技术及应用

本课题立足河钢承钢现有产线,围绕影响直接轧制的主要因素,因地制宜,以解决影响直接轧制的关键问题为切入点,通过理论研究指导技术方案的制定和技术改造的实施,成功开发了棒线材直接轧制负能制造技术,建立了棒线材负能化直接轧制的理论体系,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探索了智能化在直接轧制工艺中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了全流程负能制造。(1)通过研究铸坯拉速与表面温度的关系,建立了数据模型,开发了小半径(R7m)方坯连铸机高拉速生产集成技术,优化冷却模型,确保铸坯切后温度达到1050℃以上,奠定了直接轧制温度基础;(2)建立铸坯直接输送通道,自主开发了全程保温技术、铸坯快速输送技术,确保高温铸坯过程温降低于20℃/min,50s内快速输送至轧机,成功建成了示范产线,轧钢工序能耗降低至10.55kgce/t,降幅达78.6%;全流程工序能耗-13.49kgce/t,实现了全流程负能制造;(3)开发了铸坯头部温度补偿技术,通过智能补温缩小头尾温差,实现了钢材头尾性能差稳定控制在15MPa以内,稳定产品质量;(4)自主开发了智能化出坯直送控制系统、全流程自动跟踪系统,大幅提升棒材产线智能化水平,为新建棒材产线或行业内传统棒材产线的升级改造提供解决方案。项目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项目受理专利5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授权软件著作权2项,发表学术论文7篇。 本项目投产至今,累计生产86.5万吨,创效3460万元。 直轧示范线炼钢工序能耗-24.24kgce/t(回收蒸汽和煤气与工序电耗的差值),轧钢工序能耗10.94kgce/t,炼钢-轧钢工序能耗-13.3kgce/t,炼钢-轧制全过程吨钢能耗小于零,实现负能制造。直轧改造前,轧线工序能耗≥41kgce/t,改造后轧钢系统工序能耗为≤10.94kgce/t,能耗降低值≥30kgce/t。累计节约能耗折合3万吨标准煤,按照每吨标准煤排放二氧化碳2.6t、排放二氧化硫8.5kg计算可减排二氧化碳7万吨以上,二氧化硫240吨以上。
作者:张俊粉 发表时间: 2020-05-26 11:07:09 阅读(2335) 评论(0)

第1页/共3页  1  2  3  下一页     

中国金属学会 版权所有2013 Tel:010-65133322-1612 京ICP备0603613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