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检索条件
搜索范围     关键字     每页显示条数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搜索结果如下(共14条):

搜索范围:全部 ;关键字:电炉;搜索位置:无限定;

1:[研发项目动态--863计划]冶金电炉智能控制系统(2007AA041401)

课题任务: (1) 针对冶金电炉高耗能设备,研究以下核心技术:基于专家规则与计算智能的冶炼过程温度预报技术;电极升降复合智能控制技术;专家系统与分析模型结合的能量输入优化。 (2)在以上核心技术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其实现技术,开发智能优化控制系统,通过工业示范及应用推广完成技术和经济指标。 课题牵头单位为冶金自动化研究设计院, 课题参加单位为东北大学、天津理工大学和合肥工业大学。
作者:arimlab 发表时间: 2014-05-19 10:55:10 阅读(2074) 评论(0)

2:[研发项目动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特殊钢生产流程关键技术开发与集成示范

研究内容: 针对我国特殊钢行业产品质量欠稳定、能耗高、总体工艺技术水平仍然较为落后等现存问题,开发低能耗、高效率、高洁净的特殊钢冶炼、凝固及热加工等系列关键技术,实现特殊钢典型生产线技术及流程创新和集成,支撑特殊钢产业发展,提升特殊钢产业的竞争力。同时,开展冶金前沿技术的研究开发,依托沙钢建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薄带硅钢铸轧生产示范线(产品规格:铸带硅钢厚度1.0~2.5mm,宽度规格:1050~1250mm)和依托新余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建立特厚板示范生产线(板坯厚度420mm,板材厚度≥100mm)。 通过攻关,形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生产工艺流程示范线: (1)依托东北特殊钢公司建立转炉流程特殊钢棒线材生产示范线。 (2)依托新冶钢建立电炉(铁水+废钢)特殊钢流程棒线材生产示范线。 (3)依托攀钢建立含钒铁水转炉特殊钢棒线材生产示范线。 (4)依托江苏沙钢集团有限公司建立硅钢铸轧生产示范线。 (5)依托新余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建立特厚板生产示范线。 项目考核指标 约束性指标: (1)典型钢种洁净度生产水平 轴承钢(GCr15):T.O≤6ppm,夹杂物级别总和(A+B+C+D+Ds)≤2.0,钢材高周疲劳寿命≥108。 齿轮钢:T.O≤12ppm,晶粒度≥9.0级,淬透性带≤4HRC。 高强合金弹簧钢丝:S+P+T.O+N+H≤200ppm。 (2)新建的薄带硅钢铸轧生产示范线实现稳定连续浇注300吨以上合格产品,规格为:厚度1.0~2.5mm,宽度1050~1250mm;品种为3.5%Si的硅钢,质量达到国家标准要求。 (3)建立1台1流特厚板坯连铸机关键设备示范,生产板坯厚度300~420mm、宽度1600mm~2400mm,工作拉速为0.45~0.9m/min。板坯质量达到:中心疏松和中间裂纹≤1.0级,中心偏析≤C2.0级,合格率≥90%。 预期性指标:1)生产效率比传统电炉流程提高30%;2)吨钢综合能耗比传统流程降低20%;3)形成薄带硅钢铸轧生产的自主知识产权,工序节能50%;4)形成特厚板坯(420mm)连铸机关键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年生产规模120万吨,生产出典型特厚板品种,如火电机组用钢、海洋平台用钢、建筑用钢等,性能满足相关产品的标准要求。
作者:董鹏莉 发表时间: 2014-04-01 03:07:54 阅读(2693) 评论(0)

3:[成果转化与推广--有色冶金技术]富氧底吹高效铜熔炼新工艺

目前世界上正在采用的有十多种,如闪速熔炼、悬浮熔炼、氧焰熔炼、自热熔炼、艾萨法、奥斯麦特法、特尼恩特法、诺兰达法、瓦纽柯夫法、卡尔多法、漩涡熔炼法、三菱法、白银法,以及传统的反射炉、鼓风炉、电炉等熔炼方法。这些炼铜工艺,有的因供风氧浓受限,有的因为炉体设有大量水套,有的要防止Fe3O4沉底或形成泡沫渣喷炉,都需要在精矿中配煤补热或加焦做还原剂。唯有我国自主开发的氧气底吹铜熔炼技术,入炉料不配任何燃料或还原剂,真正实现了铜的无炭熔炼。 该技术对原料适应性强、投资省、能耗低、流程短、氧枪及炉体使用寿命长,噪音低、烟气量少,CO2(炉料中碳酸盐分解)和NOx百分含量低,环境友好,可很好与后续流程结合,具有广泛的推广应用前景。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14-03-04 05:03:11 阅读(2756) 评论(0)

4:[成果转化与推广--非高炉炼铁]气基竖炉直接还原炼铁技术

气基竖炉直接还原炼铁是以H2和CO为还原剂还原铁氧化物的一种工艺,其产品直接还原铁品位高、金属化率高、杂质少,是电炉炼钢的优质原料,是废钢中错杂元素的稀释剂。 气基竖炉年产能为30-200万吨DRI,气化所用煤种适应性强,褐煤、烟煤、非烟煤均可作为使用,铁矿可以是铁精矿、钒钛矿、红土镍矿等,生产的直接还原铁可作为电炉炼钢原料。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14-03-04 12:20:47 阅读(2744) 评论(0)

第2页/共2页 上一页  1  2     

中国金属学会 版权所有2013 Tel:010-65133322-1612 京ICP备0603613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