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检索条件
搜索范围     关键字     每页显示条数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搜索结果如下(共40条):

搜索范围:全部 ;关键字:板形;搜索位置:无限定;

1:[研发项目动态--产业化示范工程]科技新进展:大宽厚比高品质薄板带高效生产及超薄镀层 关键技术

该项目从大宽厚比高品质薄板带冷轧生产中的板形控制、轧薄工艺、连退通板以及镀层质量等技术瓶颈入手,开发出一套适合于大宽厚比高品质薄板带的冷轧全流程生产技术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20-04-22 10:52:26 阅读(1152) 评论(0)

2:[成果转化与推广--冶金自动化与信息技术]全流程综合板形控制技术

全流程综合板形控制技术包含热轧板形控制系统、工作辊和支撑辊辊形技术、质量分析技术及轧后板形分析等内容,全流程板形质量控制主要分为工序间工艺数据窗口的建立和单工序质量控制,其核心为工艺数据窗口的建立。合理的工艺数据窗口可以更好的协调各个工序之间的质量衔接,单工序质量控制主要是为满足工序间质量窗口需求服务。所以各个工序质量控制精度需要丰富的控制手段以满足下游质量工序的需求最终达到工序间的质量协调。 该项技术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已成功应用于国内多家大型钢铁企业,涉及常规热连轧、薄板坯连铸连轧、铝热连轧、不锈钢热连轧及炉卷轧机等,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获得了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奖项。
作者:ustbgyy 发表时间: 2020-03-24 05:15:57 阅读(2037) 评论(0)

3:[成果转化与推广--冶金自动化与信息技术]面向多品规高精度轧制的CSP产线控制系统

针对以CSP流程为代表的薄板坯连铸连轧产线存在的外方系统黑匣子、品规扩展精度低、系统老化故障多、局部改造风险大等共性难题,通过全面系统调研、大量离线测试、高精模型研发、先进算法应用、智能功能开发等途径,从高精度轧制过程控制模型、兼顾全幅宽和多目标的板形综合控制技术、新一代过程控制系统集成技术等方面开展了系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项目成果成功应用于马钢CSP产线,是自主研发的成套过程控制系统首次应用于薄板坯连铸连轧产线,首次替代原外方的系统,首次提出网关+双系统并行的零停机时间的在线替换模式,首次敢于同时保证C40、C25双凸度控制精度,综合指标优于同期采用国外技术的同类产线,标志着我国具备了自主完成薄板坯连铸连轧过程控制系统研发和改造国外过程控制系统的能力,打破了国外公司在此领域的长期垄断,为企业提升产品质量、拓展品种规格、降低制造成本及实现智能化升级提供了更多选择和便利。相关技术成果也推广应用于日钢1580、柳钢2032等常规热连轧生产线,均取得了很好的应用实绩,推动了宽带钢热连轧关键共性技术的持续进步。
作者:ustbgyy 发表时间: 2020-03-24 05:15:51 阅读(1630) 评论(0)

4:[成果转化与推广--冶金自动化与信息技术]热轧自动化成套控制技术

该成套技术采用热备系统或容错服务器以及多层高速网络结构的硬件方案,并安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稳定高效的过程自动化系统开发平台,应用程序采用标准化的、可自由组合和单独升级的模块设计,为将来的扩展和升级提供极大的方便和空间;系统采用先进的解析算法模型,自主开发了多种质量控制技术。最新开发的大数据平台、质量管控、生产状态分析、能源介质监控、能耗预测、性能预报、设备生命周期管理等功能模块,则提升了系统的智能化水平。
作者:ustbgyy 发表时间: 2020-03-24 05:15:30 阅读(1645) 评论(0)

5:[成果转化与推广--冶金自动化与信息技术]高精度薄带材冷轧过程智能化控制系统

冷轧控制过程是典型多工序、多变量、多层级的大型复杂工业流程。针对尺寸质量精度差、薄硬规格轧制易振动、生产效率低下等关键共性技术难题,以材料加工过程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绿色化等为出发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冷轧智能化质量精准控制系统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技术将给出冷轧自动化系统的硬件配置与软件功能总体方案,建立冷轧多层次完整的控制体系架构,开发基于控制器性能综合最优评价的多机架协调板厚控制模型、基于板形调控功效系数的多变量板形前馈和反馈控制模型、以超差长度最小为指标的最优动态变规格控制模型、基于成本函数的冷连轧负荷分配模型、融合工艺机理和大数据的轧制过程数学模型等智能化质量精准控制模型,为酸洗冷连轧或单机架冷轧机提供完整的控制系统方案。 应用智能化的冷轧质量精准控制系统可使冷轧带钢尺寸质量控制精度全面达到PREMETAL、ABB等国际先进水平,厚度指标±2.5μm ,变规格头尾超差长度小于10米,板形控制指标小于6I。该项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打破了国外封锁和技术垄断。相比传统冷轧控制系统,可大幅度提高头尾成材率和带钢本体厚度及板形等尺寸质量、大大减少工人劳动强度,已推广应用至某1450mm酸洗冷连轧等20余条生产线,至少创造80亿元的经济效益。
作者:13840183083 发表时间: 2020-03-21 11:10:26 阅读(1646) 评论(0)

6:[成果转化与推广--冶金自动化与信息技术]基于机器视觉的中厚板轮廓检测系统

中厚板生产过程中,板坯的头尾部及侧面会由于一系列的因素而发生较为严重的塑性变形,使得轧制成品的平面形状偏离矩形形状,需要后续的精整以及剪切工序使其满足订单所需的规格。而现今钢板轮廓检测方法,大多苦于现场环境复杂,噪声污染严重,导致检测精度不高。因此,基于机器视觉的中厚板轮廓精准识别成为提高中厚板剪切效率、降低剪切损耗的有效手段和必选方案。 本系统将给出基于机器视觉的中厚板形状检测系统硬件配置与软件功能总体方案,建立中厚板图像轮廓采集系统的架构,开发大尺寸运动目标采集模型、结合中厚板厚度变化的相机动态标定及畸变矫正模型以及多尺度噪声融合情况下的中厚板轮廓识别模型等一系列高精度检测模型,可以精准检测到中厚板的轮廓特征,为后续剪切提供数据指导。 基于机器视觉中厚板轮廓检测系统具有很高的检测精度,宽度检测指标±3mm,长度检测指标±20mm(40m),可极大程度降低剪切后长度不足以及问题板的比例。该项技术不仅是中厚板企业和市场的需要,也是摆脱国外厂商在机器视觉检测技术方面垄断的需求。相比传统中厚板检测及剪切方案,可大幅度提高剪切智能化水平,有效降低劳动强度,为中厚板生产线降本提质增效奠定良好基础。现已推广应用至某4300mm宽厚板生产线,预计年度创效约380万元。
作者:13840183083 发表时间: 2020-03-21 11:10:08 阅读(1599) 评论(0)

7:[成果转化与推广--板带材新技术]高精度冷轧带钢板形和边降控制与装备技术应用

冷轧机板形控制核心技术具有典型的多变量、多控制回路、非线性、强耦合、时变性强的特征,是冶金领域高科技产品的代表之一。现代化的主流板形控制冷轧机通常具备多种板形控制的调节机构,如轧辊倾斜控制、工作辊/中间辊弯辊控制、工作辊/中间辊窜辊和工作辊分段冷却控制,众多的调节机构是实现高精度板形控制的保证,但也为实际的控制带来了很大的难题。深入研究冷轧板形控制系统的核心模型,制定合理有效的板形控制策略,开发适用于实际冷轧带钢生产的板形控制系统,对提高我国冷轧板形控制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带材平直度控制方面,开发出独具特色的整体镶块式板形测量辊。实际应用测量精度高、工作稳定可靠。开发出基于数字信号处理技术DSP的无线板形信号处理系统。信号传输抗干扰能力强、使用周期长、调试维护方便。开发出基于模型自适应与板形控制影响效率函数相结合的多变量板形闭环控制系统,实现冷轧带钢板形质量的高精度控制。提出并建成基于最小磨损与轴向力板形控制优化设计的4/6辊混合配置冷连轧机组,形成冷连轧板形技术的鞍钢模式。采用非对称板形综合控制技术,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板形与轧制工艺控制难题。 在边部减薄控制方面,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短行程工作辊窜辊单端锥度控制功能的UCMW六辊冷连轧机。制定了边部减薄控制用短行程工作辊窜辊式六辊冷轧机的技术方案,设计了独特的工作辊辊形,开发了工作插入量、窜辊速度、弯辊力等工艺参数的数学模型,形成带钢边部减薄高效控制工艺技术。开发了窜辊预设定和再设定相结合的边部减薄控制动态高精度设定模型;基于功效系数多特征点优化的反馈控制模型;动态变规格窜动、非对称窜动和窜辊速度动态设定等控制功能,提高边部减薄控制稳定性,减少轧辊磨损和轴向力,延长轧辊的使用寿命;冷轧硅钢平直度与边部减薄协调控制系统,实现带钢边部减薄的高精度控制。
作者:13840183083 发表时间: 2020-03-21 11:08:47 阅读(1667) 评论(0)

8:[成果转化与推广--板带材新技术]冷轧带钢整辊无线式板形仪和机理智能板形控制系统

带钢冷轧机大多为四辊或六辊轧机,其板形调控装置或手段有:倾斜轧辊、弯曲轧辊(液压弯辊)、横移轧辊(轴向窜辊)、分段冷却轧辊等。装备板形测控系统的作用目的,就是要科学充分发挥这些调控装置的作用,提高板形质量,将工人和工程师从复杂繁重的体力和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实现板形检测和控制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板形测控系统由板形检测系统(板形仪)和板形控制系统组成。板形仪由板形检测辊、板形信号传输装置、板形信号处理计算机组成。板形控制系统由控制计算机、可编程控制器、板形调控装置组成。本项目板形测控系统的技术原理就是,通过安装在轧机出口或入口侧的板形仪实时检测在线板形,通过板形控制系统实时控制在线板形。
作者:wys@csm.org.cn 发表时间: 2020-03-12 03:01:57 阅读(1594) 评论(0)

9:[科技成果评价--冶金新材料]热连轧超高强钢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长期以来,国内钢铁企业无法批量生产热轧薄规格超高强钢板,特别是2-8mm的超高强钢。为占领薄规格超高强钢这一高附加值利基市场,打破国外企业垄断,本项目从用户需求出发,开发了具有高强度、高疲劳、高耐磨、高防护、高耐磨蚀和抗高温软化等一系列超高强钢产品。同时,开展了关键装备技术、工艺技术、以及用户使用技术等成套技术研究。 提出了热连轧TP钢概念及其组织设计原则,开发全球首发产品TP系列先进耐磨钢BW300TP和BW400TP,成功解决了易加工和耐磨性的矛盾,成为该行业标志性产品,引领了搅拌车行业的升级换代。开发热成形桥壳钢、耐磨蚀钢、超高强结构钢、耐磨钢、防护钢等五大类17个牌号产品。热轧产品的强度水平从700MPa提高至2000MPa,全面替代进口,与国际先进水平保持同步。开发的全球首发产品高强度热成形桥壳钢BQT800成为商用车热成型桥壳高强轻量化有效途径。开发了强度级别最高的耐磨蚀钢BMS1400,用于大国重器“天鲲号”和“天鲸号”配套海水输浆管。 自主集成了一套薄规格专业热处理线,并开发了关键工艺技术。首次开发了薄规格钢板多路径柔性淬火系统,包括淬火机新的设计以及淬火机模型创新等。首次开发了采用风机搅拌均匀化的低温加热炉技术;集成了一套在线平直度检测与智能判定装备,开发了具备自动反馈控制的矫直模型。开发了一整套薄规格超高强钢全流程板形控制成套技术,成功解决薄规格超高强钢的板形控制世界难题,极限不平度≤1mm/m。关键装备技术创新和工艺技术创新实现了薄规格超高强钢高效、稳定生产,最薄规格从3mm设计极限突破至2mm。 开发了以超高强钢选材、结构仿真设计、焊接和服役寿命评估为核心的6类关键用户服务技术,建立了热轧超高强钢的用户服务技术体系,提出并制定热轧超高强钢焊接接头性能评价标准,被工程机械行业用户广泛接受并应用。 本项目成果获得2019年中国宝武技术创新重大成果奖一等奖。开发成功宝钢全球首发产品3个,共11个牌号获得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认定。受理发明专利34项(5项国际专利),授权13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5项。认定企业技术秘密18项,登记软件著作权1项,制定企业产品标准二项,发布论文33篇。 本项目总经济效益2.56亿元,其中装备创新效益3746万元,2017-2019年产品销售量28.5万吨,产品经济效益21807万元。
作者:lgbgabc 发表时间: 2020-01-14 03:57:52 阅读(2705) 评论(0)

10:[科技成果评价--冶金自动化与信息技术]面向多品规高精度轧制的CSP过程控制系统在线改造关键技术

通过开发CSP过程控制系统在线改造关键技术,实现了多品规轧制和产品厚度、板形、温度、性能等指标的高精度控制,并成功进行示范应用,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性如下: (1)基于工况动态感知的辊底式隧道加热炉智能燃烧系统。通过建立考虑氧化铁皮及上下表面换热差异的多维快速板坯温度场在线预报模型、基于工况动态感知技术和改进精英策略的遗传算法板坯最佳升温曲线模型、板坯加热质量及隧道炉能效评估智能决策模型,集成了CSP隧道炉智能燃烧系统,实现了加热质量、能耗等指标的整体优化,大幅提升了板坯温度的FET、模型、同板差、同炉坯间差、交叉坯间差命中率,自动烧钢率由0%提高到90%以上,能耗下降19%以上。 (2)适应CSP流程的高精度轧制过程控制模型。通过建立基于相变动力学和位错密度理论的两相区轧制统一变形抗力模型、基于自学习参数动态分区拟合算法和自学习速度在线优化算法的多种自学习策略模型、基于物理冶金和工业数据混合驱动的组织性能在线预报及工艺优化模型,满足了多品规、双流交叉、品规快速过渡的高精度轧制需求,厚度、FDT、CT的命中率分别由97.57%、93.83%、87.34%提高至99.60%、98.10%、97.87%,碳钢产品实现了“免取样”。 (3)兼顾全幅宽和多目标的板形综合控制技术。在开发边部变凸度工作辊辊形及其控制技术、考虑温度-相变-应力多场耦合的全幅宽机架间板形传递模型的基础上,集成上下游机架多辊形灵活配置策略及下游机架变参数异步窜辊策略的、兼顾多目标的板形成套控制系统,实现了全幅宽板形与轧制稳定性的协同控制,凸度C40、平坦度命中率分别由98.46%、96.64%提高到99.08%、99.80%,且凸度C25命中率能达95.97%,薄规格生产能力由2.00mm扩展至1.20mm。 (4)基于数据网关的过程控制系统在线升级改造技术。通过开发基于数据网关的新老系统并行调试技术、基于通信中间件的高性能电文实时解析与分发技术、功能模块级别的系统无缝双向一键软切换技术和采用自主研发的中间件平台和模块化设计方法,搭建了具有开放、可配置、免维护等特点的、稳定可靠的过程控制系统,实现了低风险的、无需专门停机时间的过程控制系统在线改造。
作者:工研院 发表时间: 2019-12-26 05:00:46 阅读(2168) 评论(0)

第3页/共4页 上一页  1  2  3  4     

中国金属学会 版权所有2013 Tel:010-65133322-1612 京ICP备0603613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