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检索条件
搜索范围     关键字     每页显示条数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搜索结果如下(共65条):

搜索范围:全部 ;关键字:感;搜索位置:无限定;

1:[科技成果评价--炼钢工艺与技术]低成本、高效化板带材绿色制造关键技术及装备开发 与集成应用

项目属冶金科学连铸技术领域。项目为“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钢铁流程关键要素协同优化和集成应用”项目中的“钢铁流程铸-轧界面物质流与能量流协同优化及智能控制技术”课题的主要研究任务,以及企业间的横向技术合作。项目的研究时间为2015年9月-2021年12月。针对国内微合金化钢板带材生产中存在的能耗高、成材率低、生产效率低的实际情况,在实验室计算机仿真和模拟加热、轧制等实验研究的基础上,以邯钢、鞍钢、京唐、莱钢等大板坯连铸机-加热炉-轧机生产线为依托,重点开展了连铸坯表面无缺陷生产、边直裂控制和红送裂纹控制等关键工艺与装备技术的研发和工业生产验证工作。形成的关键技术成果与创新如下: (1)探明了边直裂的形成机理,创新性的提出:合理优化铸坯角部形状,可以提高铸坯温度的均匀性,同时有效改善铸坯轧制过程中的角部受力和变形状态,达到消除和避免轧制过程边直裂产生的核心思想。开发出独有的连铸坯角部形状二次倒角工艺与装备系统专利技术,在国际上率先实现工业化应用。大幅度减小板带材的裁边量,使成材率提高约1%。 (2)微合金化钢红送裂纹形成机理研究取得突破,开发出了独家的双工位铸坯红送裂纹在线控制工艺和装备专利技术,一方面使铸坯8~10mm表面层温度快速降低到铁素体相区,实现了微合金化钢由冷装或码垛温装向平均750℃以上快冷直装的跨越,另一方面满足了铸坯高拉速、高效率生产,彻底解决了铸坯表面残水蒸发给厂房及设备带来的污染。 (3)首次开发出基于热流监测的锥度动态控制技术和组合结构的侧面支撑足辊装备以及弧形曲面形状优化的新型倒角结晶器,使低碳钢和超低碳钢大倒角连铸坯正常工作拉速达到1.7m/min,最高拉速达到1.8m/min;同时有效避免了裂纹敏感性宽厚板铸坯的角部横裂纹缺陷发生,使铸坯表面无缺陷率达到99.6%以上。 (4)在世界范围内首次集成连铸坯表面无缺陷生产、边直裂控制和红送裂纹控制等关键技术,并辅助以多种优化工艺与控制模型软件,创建了低成本、高效化板带材绿色制造工业示范生产线。 项目开发实现了系统技术成果在国内大型钢铁企业的推广应用,优化了微合金化钢生产工艺,提高了钢的成材率、节约了能源、大幅度缩短了生产时间。有力的推动了行业技术进步。 项目共获得授权专利33件,其中国际发明专利4件、国际实用新型专利6件。为在国内和国际市场推广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nerc-cct 发表时间: 2022-01-11 09:27:30 阅读(1618) 评论(0)

2:[科技成果评价--炼钢工艺与技术]高品质汽车用特殊钢生产关键技术及应用

本研究成果来源于湖南华菱湘潭钢铁有限公司与北京科技大学合作的横向课题“汽车用线材品种方坯裂纹研究”(合同号:K515001-514107421)和“汽车用弹簧钢的开发研究”(合同号:K518001-518112403)。 本项目针对汽车用特殊钢在冶金过程存在的共性计算技术难题,如弹簧钢、帘线钢中硫元素含量和夹杂物的控制效果不理想,轧制和拉拔过程中夹杂物的变形能力不佳,难以保证产品高疲劳寿命的稳定性的问题;汽车用特殊钢多含有合金元素,钢的裂纹敏感性大大增加,冷却不均匀性是连铸生产面临的共性难题;铸坯的中心偏析控制严重依赖生产经验,缺少相应的偏析预测模型,只能采用试错的方式对生产参数进行调整,对于偏析涉及的众多生产参数的调整与优化组合缺少相应的指导模型;湘钢产低碳冷镦钢C4C-Q、含硫钢42CrMoQ等高品质汽车用钢,在冶炼以及连铸生产中存在一系列的技术难题等等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具体内容见科技成果评价书及科技成果评价申请表。
作者:hnxg 发表时间: 2022-01-11 09:22:44 阅读(1162) 评论(0)

3:[科技成果评价--冶金自动化与信息技术]冷轧带材整辊无线式板形仪和智能板形控制系统

板形检测与控制是带钢冷轧机的核心关键技术,是我国钢铁工业智能化急需解决的重大技术难题。为打破国外垄断,消除“卡脖子”隐患,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支持下,该项目历时10余年,自主创新研制了整辊无线式板形仪和智能板形控制系统,并成功进行了一系列工业应用。 第一项创新:提出板形检测信号解耦机理模型,研制整辊无线智能型板形仪,实现高精度检测。在建立通道耦合与信号解耦机理模型的基础上,研制整辊无缝密排传感器板形检测辊,提高辊面质量,实现同步精确测量。采用无线数字通讯技术,研制无线式板形信号传输装置,提高稳定性、可靠性和使用寿命。建立误差补偿模型,研制板形信号计算机处理系统,实现智能精准检测。 第二项创新:提出板形分量控制方案和动态解耦控制模型,研制多手段协同板形控制系统,实现高精度控制。根据相对增益理论,将复杂的板形控制系统分解为对称板形分量、非对称板形分量、局部板形分量等3个独立的控制子系统,简化控制器设计。根据解耦控制理论,分别建立3个分量系统动态解耦控制模型,研制倾斜轧辊、非对称弯辊、对称弯辊、横移轧辊、分段冷却等多手段协同的板形控制系统,提高控制性能。 第三项创新:提出板形控制机理智能协同建模方法,研制智能板形控制系统,实现高精度控制。根据轧辊带钢变形机理和轧制过程实测数据,分别建立机理模型控制方案和智能模型控制方案,然后加权结合,制定精确的控制方案。为补偿板形检测大滞后,研发机理智能板形预测控制技术,提高控制精度。 该项目获授权发明专利20项、计算机软件著作权10项,主持制定国家标准2项,发表论文65篇。该项目板形检测分辨力0.2I,板形控制精度4-6I,闭环控制周期100ms,3项技术指标好于国外先进水平(0.5I,8-10I,200ms)。技术装备价格是国外的30%,每套节约投资1000万元。提升了我国冷轧带钢板形测控技术的国际竞争力。 该项目整体技术已应用于鞍钢1780mm五机架冷连轧机和马钢1720mm、河钢1550mm等12套带钢(材)冷轧机,节省投资1.2亿元,近3年新增销售额119亿元,新增利润11.3亿元。带钢(材)板形从普通精度提升到高级精度,用于红旗奔驰奥迪和格力海尔、华为手机和5G设备等高级汽车家电、电工电子板,顶替进口,出口美欧日韩。提升了我国冷轧带钢质量和轧机装备智能化的国际竞争力。
作者:wangdongcheng 发表时间: 2022-01-11 08:42:39 阅读(1411) 评论(0)

4:[研发项目动态--产业化示范工程]科技新进展:大型带钢冷连轧机整辊无线式板形仪和智能板形控制系统

目前,国际流行的冷轧带钢板形测控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板形仪辊面质量和检测精度不够高。分段压磁式板形仪辊面有缝,可能会压伤和划伤带钢表面。整辊压电式板形仪的传感器分散螺旋布置,不能对横向板形实现同步测量。(2)碳刷滑环式板形信号传输装置,易受摩擦磨损振动和电磁温度等干扰,运行维护困难。(3)整辊式板形仪存在通道耦合问题,影响检测精度。(4)板形分析计算和控制器设计模型都是静态的,不能实现动态预报和解耦。(5)板形控制建模的智能程度和计算精度低,影响控制系统性能。 为打破国外垄断,实现用自主国产板形测控系统装备带钢冷轧机,生产高级冷轧带钢,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校企合作的支持下,燕山大学国家冷轧板带装备及工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刘宏民教授团队针对上述科技问题,历时10余年自主创新研制了整辊无线式板形仪和智能板形控制系统,并成功应用于鞍钢1780 mm五机架冷连轧机和马钢1720、河钢1550等12套钢带、铜带、铝带冷轧机组,替代进口,实现了大型带钢冷连轧机板形测控系统的首台套国产化和冷带轧机板形测控系统的规模化应用。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22-01-11 08:39:05 阅读(747) 评论(0)

5:[科技成果评价--轧钢工艺与技术]无底层绿色环保涂层高磁感取向硅钢的开发 及规模化制造

本项目属于金属材料冶炼加工制造领域,具体是取向硅钢的研发、制造及应用领域。取向硅钢被称为 “钢铁皇冠上的明珠”,主要用作变压器铁芯,是制造工艺最复杂的钢铁产品。本项目应电机行业发展和市场迫切需求,开展了新型无底层绿色环保涂层高磁感取向硅钢的开发及规模化制造,产品主要用作大型发电机铁芯,工序更漫长、工艺更复杂,是取向硅钢中的“专精特新”产品。 本项目历时五年,行业内首次成功实现无底层绿色环保涂层高磁感取向硅钢的大批量生产及应用,取得四个方面创新成果: 1)发明了一种新的含铋及独有脱碳退火工艺生产取向硅钢的制造技术,可抑制取向硅钢硅酸镁底层的生成,生产出可满足于电机行业使用的新型低成本无底层高磁感取向硅钢,该技术独创了无底层取向硅钢制备工艺,为全球领先技术; 2)攻克了含铋无底层取向硅钢的铋元素添加、稳定热轧技术,解决了铋元素的均匀、稳定添加,以及热轧板边裂的控制难题,全球取向硅钢领域内首次实现了含铋无底层取向硅钢的稳定、批量生产; 3)以含铋无底层取向硅钢为基材,创新了表面处理技术,研制出一种新型低表面硬度、附着性等级高的特殊涂层取向硅钢产品,并实现全球首发,该产品可有效解决电机行业采用取向硅钢制作电机铁芯时存在的冲片毛剌大、模具损耗严重的难题; 4)以含铋无底层取向硅钢为基材,创新了表面处理技术,研制出另一种新型可自粘接成型的特殊涂层取向硅钢产品,并实现全球首发,该产品可有效解决风电电机铁芯粘接端板不能用取向硅钢制造(无法整体成型)的难题。 项目产品短时间内一举通过东方电机火电(核电)、中车株洲电机风电产品质量认证,累计销售1.5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2.06亿元,直接经济效益3383万元,利税3290万。项目获发明专利33项(授权22项、受理11项),论文10篇,核心技术秘密2项,制定行业标准1项,开发出5个牌号新产品,其中2项全球首发。项目产品应用于中车株洲电机海外风电项目、东方电机“大国重器”项目——大型百万千瓦级火电发电机组,国内市场占有率100%,彻底解决了困扰电机制造行业多年取向硅钢制作铁芯冲片毛剌大、加工成本高的“卡脖子”问题(冲片加工效率可提高10~15倍、模具成本降至1/100),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项目产品助力电机企业满足电机能效的更高要求,可更好的实现技术降本与产品创新,为我国“双碳”目标推进提供有力支撑,为国家和社会绿色低碳发展作出贡献。
作者:e74651 发表时间: 2022-01-04 09:58:42 阅读(1090) 评论(0)

6:[研发项目动态--产业化示范工程]科技新进展:首钢高性能无取向电工钢开发及产业化

高性能电工钢的开发涉及到冶金学、材料学、电磁学等多学科及其交叉领域,各产品特性的影响因素错综复杂,需要综合考虑各影响因素对不同产品特性的影响。 在用户技术端:首钢高性能无取向产品开发真正以市场为导向,以不同领域和类型的磁特性应用技术为出发点,建设高质量的电机仿真及测试实验室,形成了新能源电机、无人机电机、新能效家电和变压器等多领域的电机测试台架,通过电机仿真计算和台架测试的结合,全面深入地掌握用户需求,提升新产品开发的目标导向,同时形成市场引领性、前沿性材料的开发指导。 在产品设计端:以电工钢的核心特性—铁损极低化作为出发点,通过研究影响铁损特别是高频铁损的因素,重点解决高合金化带来的残余元素增多、二相析出物增多及高纯净化冶炼等问题。其次,为实现高磁感控制,从组织织构的系统化控制、热处理过程组织和织构的遗传演变规律等角度解决磁感应强度提升困难大和高合金降低磁感的问题。最后,为了实现电工钢的高强度要求,在Si、Al高合金固溶强化前提下进一步开展多元合金固溶强化和复合强化技术研究,实现1000MPa以下系列高性能电工钢开发。 在产线制造端:为解决高合金化带来材料塑韧性变化导致边裂和断带等生产难题,通过材料机理研究、轧制工艺创新及退火张力控制等技术创新和工艺优化, 实现高性能电工钢的批量稳定生产;并通过连轧工艺技术创新实现高效高尺寸精度的稳定制造。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21-11-22 10:00:35 阅读(1080) 评论(0)

7:[科技成果评价--冶金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用高性能电工钢开发及产业化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迎来飞速发展。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和普及新能源汽车应用对提升我国工业化水平、改善我国能源结构、防治大气污染等问题均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 电工钢作为电磁转换的核心材料,决定了电机的整体性能。由于汽车行驶过程驱动电机需具备效率高、转速高、转矩大等特点,电工钢与之对应的关键质量特性包括低铁损、高强度和高磁感。与全球领先的新能源汽车企业相比,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应用的电工钢产品电磁性能相对偏低。国内以首钢和宝武为代表的企业正在积极研发新能源汽车用电工钢,特别是0.30mm及以下厚度产品,但是由于市场、技术诀窍等原因,目前新产品仍处于开发试制阶段,尚未形成稳定批量化生产。因此国内新能源汽车用高性能电工钢开发及产业化滞后的现状严重制约了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 为实现电工钢更低高频铁损、更高磁感和更高强度,新能源汽车用高性能电工钢的开发和产业化面临极低高频铁损控制难度大、电工钢强度与电磁性能矛盾难以调和、高合金电工钢生产难度大等行业技术难题。北京首钢股份有限公司和首钢智新迁安电磁材料有限公司牵头产业链多家单位,从2014年起启动“新能源汽车用高性能电工钢的开发和产业化”项目历经8年的开发,形成了以下关键技术: (1)开发以硫化物为核心的析出物无害化控制技术,实现以高熔点析出物为主的类型控制和尺寸粗大化控制;首创近立方织构为核心的系统化控制技术,实现近立方织构比例从45%提高到54%,开发出极低铁损高磁感25SW1250H全球首发产品。 (2)建立多元合金强化设计模型,发明了兼顾强度、磁性能和韧塑性的复合强化技术,综合利用多元合金固溶强化和位错强化技术,开发出目前行业最高强度35SWYS900产品。 (3)提出高合金电工钢轧制增韧增塑技术,突破高合金电工钢的轧制技术瓶颈;发明了退火炉微张力控制技术和高效热处理技术,首次实现(Si+Al)>4.3%的高合金产品高效稳定生产。 项目开发了以极低铁损高磁感25SW1250H和目前行业最高强度35SWYS900为代表的多项新能源汽车用高性能电工钢产品,并批量应用于大众、比亚迪、理想等国内外知名新能源汽车企业。近三年首钢新能源产品销量累计7.85万吨,实现销售收入6.8亿元,为中国由“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转变及汽车行业高端材料国产化做出了突出贡献,推广应用前景广阔。
作者:shougangev 发表时间: 2021-11-12 08:33:36 阅读(1460) 评论(0)

8:[在线交流与咨询--能源与节能技术]科技成果鉴定

请问科技成果鉴定 是哪位领导在负责 感谢
作者: 发表时间: 2021-09-24 04:53:26 阅读(4439) 评论(2)

9:[科技成果评价--炼钢工艺与技术]炼钢全流程高效生产技术开发

钢铁行业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资源、市场、环保、竞争等重大挑战,迫切需要加快实施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行业普遍面临的重大考验包括:(1)钢铁需求减少,钢铁总体产能过剩;(2)环保压力日益增大;(3)企业间同质化竞争日趋激烈。装备大型化、流程高效化日益成为钢铁工业的发展趋势。 除日韩等少数先进企业采用高效生产外,采用“转炉-RH精炼-板坯连铸”工艺生产低碳、超低碳钢的大部分钢铁企业普遍存在如下问题:(1)连铸拉速普遍较低;(2)转炉和精炼工艺效率不高;(3)转炉出钢温度高;(4)浇铸过程水口易堵塞制约连浇炉数提高。首钢京唐公司致力于建设高效、优质板材生产基地。在项目开展前,也面临着国内外板材生产企业的行业难题:超低碳钢连铸拉速低于1.7m/min;转炉和RH冶炼周期分别为43min和50min,转炉出钢温度1687℃,浇铸超低碳钢4炉更换一次SEN,浇铸后期水口堵塞严重。 从2012年开始,首钢与北京科技大学合作,自主研发了"炼钢全流程高效生产技术"系列项目,创新点如下: (1)创新集成了板坯高拉速连铸技术,开发了结晶器强冷却、无锂高拉速保护渣与高拉速结晶器流场控制技术,解决了高速连铸拉漏和结晶器卷渣两大技术难题,建成了智能浇注平台,常规厚度板坯最大连铸拉速达到2.5 m/min,突破铸机设计最高拉速。 (2)开发了大型转炉强供氧技术、RH高效耦合脱碳技术,300吨转炉冶炼周期从43 min大幅度降至35 min、超低碳钢RH真空处理时间大幅度降低至20 min。超低碳钢转炉出毕至开浇时间降至70 min之内,结合全流程温度管控技术,转炉出钢温度降至1647℃,年产能从900万吨提高至1100万吨。 (3)开发快节奏条件下浸入式水口无粘附技术:通过转炉终点氧含量精准控制、全流程钢-渣反应控制、夹杂物快速去除、中包吹氩密封及浸入式水口防堵技术的开发,超低碳钢中间包钢水平均全氧含量达0.0015%,300t钢包连浇7炉不更换浸入式水口,浇铸结束后水口无堵塞率达90%以上。 (4)从生产组织、过程管理、精细管理三个方面集成了全流程智能化管控系统,解决了复杂品种、规格条件下的组织排产,提高了钢包周转效率,周期缩短22min,每台铸机钢包数量降至4个,实现铁钢界面、钢轧界面和生产过程信息全面感知、智能决策、精准执行,稳定支撑了炼钢全流程高效专线化生产。
作者:myperfect 发表时间: 2020-12-22 08:27:53 阅读(1700) 评论(0)

10:[科技成果评价--冶金新材料]绿色高效超高强度桥梁缆索关键技术研究和应用

绿色高效超高强度桥梁缆索是悬索桥或斜拉索桥的关键材料,是高强先进结构材料,国家重点支持的产品。 本项目针对国家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及“一带一路”倡议,开展了超高强度桥梁缆索核心材料关键技术研究及推广应用,研究了桥梁缆索钢及缆索制造工艺、成份优化设计、无损拉拔及抗延迟断裂等核心技术。 主要研究内容:1)研究了适于桥梁缆索钢的专用绿色环保EDC(Easydrawing-conveyerprocess)技术;2)研究了与EDC在线水浴韧化处理工艺匹配的超高强缆索钢成分优化设计;4)研究了高强钢抗延迟断裂敏感性与控制技术;5)研究了钢丝低损伤拉拔及无接触热镀技术;6)研究了低弯曲应力锚具结构设计及高强钢镦头工艺。 本项目基于基础研究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关键工艺技术研究与智能化控制相结合、以及产品研发与工程应用相结合的研发思路,形成了包含EDC水浴韧化技术、成分优化设计、无损拉拔等关键核心技术的桥梁缆索制造体系,其具有绿色环保、短流程、高效率、低成本等特点,年产能可≥20万吨,可保障国内外大型桥梁建设需求。 2000MPa缆索钢项目成功立项ASTM《桥梁缆索钢丝用热轧盘条》标准(WK58959),完成了YB/T 4264-2020 《桥梁缆索钢丝用热轧盘条》标准升级修订,强度上限由1860MPa提升至2000MPa。项目合作单位江苏法尔胜缆索有限公司完成了T/CHTS 20007-2019 《公路桥梁缆索用锌-铝合金镀层钢丝》的制定工作,以上工作突破标准,为桥梁缆索的设计、生产、应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我国桥梁建设“走出去”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本项目成功开发了高强、高韧新一代桥梁缆索关键材料,形成了产业化能力,产品应用于国内沪苏通长江大桥建设和深中通道项目,并达到该领域最高强度级别。通过本项目的实施,引领未来桥梁钢的发展。提升了我国桥梁建设行业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同时引领了国内外制钢企业技术进步及国际标准的提高与应用,为建设钢铁强国作出了贡献。
作者:江阴兴澄特种钢铁有限公司 发表时间: 2020-12-21 02:04:20 阅读(1726) 评论(0)

第3页/共7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中国金属学会 版权所有2013 Tel:010-65133322-1612 京ICP备0603613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