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检索条件
搜索范围     关键字     每页显示条数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搜索结果如下(共5条):

搜索范围:全部 ;关键字:微波;搜索位置:无限定;

1:[科技成果评价--冶金环保技术]金属尾矿绿色高效智能化综合利用关键技术及装备

通过添加高分子助磨剂、高频振动和机械力化学作用和通过喷雾和微波照 射,将通式为 RCOONH(CH 2 CH 2 OH) 3 的聚羧酸醇胺型活化剂固化在微粉颗粒表 面,其带电功能团提高尾矿中 SiO 2 和 Al 2 O 3 的可溶性,使尾矿微粉活性化指数 提升,可部分取代水泥制备新型胶凝材料;通过研发金属尾矿综合利用智能生 产执行系统和智能化生产装备,自适应控制生产工艺的动态最优化,使尾矿微 粉的生产获得最佳的活性;通过混凝土配合比和砌块孔型优化,研发自保温再 生混凝土和满足夏热冬冷地区墙体节能要求的尾矿微粉自保温再生混凝土砌 块,实现金属尾矿微粉绿色、高效、低成本大宗建材化利用。
作者:wys@csm.org.cn 发表时间: 2022-01-07 03:54:17 阅读(1038) 评论(0)

2:[科技成果评价--冶金环保技术]微波修复有机类污染土壤新技术及装备

利用微波选择性加热、体加热的特点开发出了基于微波热脱附技术的微波修复有机污染土壤技术及装备,使污染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优先于土壤基质受热,从土壤中逸出进入烟气脱除,大大减少土壤基质升温耗热,从而大大减少了工艺系统能耗;同时由于微波具有穿透性加热特点,可以实现静态加热,大大减少了脱附过程的烟气量和粉尘量,工艺实现了降能耗、降污染、降成本。
作者:pan 发表时间: 2020-06-02 03:35:11 阅读(1991) 评论(0)

3:[研发项目动态--产业化示范工程]科技新进展:微波修复有机类污染土壤新技术及装备

现阶段,针对有机污染土壤热脱附工程化修复技术有原位热脱附技术、回转窑热脱附技术等。现行的热脱附工艺主要应用于苯系物、多环芳烃、多氯联苯和二噁英等有机污染土壤的修复,虽然能够达到去除有机污染的目的,但是均存在高能耗、高污染、高成本的问题,究其原因是因为这些传统热脱附工艺无差别地使用外部热能通过传统传导、对流和辐射的加热方式来加热土壤,使土壤基质、土壤中的水分以及有机污染物同时加热升温,不仅使工艺的能耗高、烟气量大,还增加了工艺的处置压力和装备规模。 因此,需要开发一种可移动式、能源介质安全可靠、设备系统故障率低、低碳环保的新技术和装备,以满足外部市场的需求。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20-05-18 09:16:05 阅读(1128) 评论(0)

4:[成果转化与推广--烧结]烧结生产过程控制新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在降低矿料库存的条件下,采取固化配料结构,研究并改进配料烧结过程控制新技术,逐步使烧结生产在成本较低的条件下稳定高效,产质量满足高炉的需求。 (1)研究与应用抽风燃烧过程控制新技术,提前预测烧结终点技术,研究并应用“一种烧结系统及其烧结终点控制方法,提高烧结主抽风机与脱硫增压风机协同度,借鉴并应用新型环保筛; (2)研究与应用烧结混合料水分智能控制技术,借鉴应用微波在线测水装置,实施除尘灰外运改造,改进白灰供料系统,增设返矿温度在线监测,实施混合机防粘料改造,研究并应用新型皮带防护装置; (3)研究与应用原燃料供应过程控制新技术,研究应用一种电子皮带秤校核方法、料仓防喷料装置,高褐铁矿配比烧结生产技术,建立烧结矿料有害元素控制模型,低库存条件下配料生产控制技术等。
作者:wys@csm.org.cn 发表时间: 2020-03-27 10:55:35 阅读(1883) 评论(0)

5:[科技成果评价--矿产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红土镍矿低温还原+微波晶粒长大生产镍铁新技术开发与应用

本项目属于铁合金制备技术领域。针对红土镍矿的特性,以及现有红土镍矿火法冶炼镍铁合金技术存在的问题,采用中国钢研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发明专利 “用红土镍矿低温冶炼生产镍铁合金的方法”,由江苏大丰港和顺科技有限公司投资,与中钢研合作开发建设了全球第一条年产万吨级镍铁合金的红土镍矿低温还原+微波晶粒长大生产镍铁新技术示范生产线。该生产线处理红土镍矿原矿35万吨/年(干基),可实现年产镍铁合金5万吨(按含Ni10%计算),按金属镍计为5000吨/年。项目采用的红土镍矿低温还原+微波晶粒长大生产镍铁新技术是目前世界上技术最先进和最具挑战性的火法冶炼工艺。2014年12月该项目正式试产,标志着大功率微波设备冶炼技术已成功应用于高温冶炼行业,显著加强“中国制造”冶炼装备的影响力,极大地提升了中国铁合金冶炼工程技术在国际铁合金冶炼技术开发上的地位。
作者:csmkong 发表时间: 2015-12-03 11:28:22 阅读(3772) 评论(0)

第1页/共1页  1     

中国金属学会 版权所有2013 Tel:010-65133322-1612 京ICP备0603613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