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检索条件
搜索范围     关键字     每页显示条数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搜索结果如下(共434条):

搜索范围:全部 ;关键字:工艺;搜索位置:无限定;

1:[成果转化与推广--冶金自动化与信息技术]冶金智能物流技术

针对冶金企业物料管理的工艺特点,融合先进可靠的自动化控制、信息化、互联网、物联网、优化算法等技术,改变传统的物流/物料管理模式,建立实时高效、惊喜且流畅严密的现代钢铁企业物流/物料管理系统。实现冶金企业全厂物流作业端到端的数字化、智能化管控。以物流为主线对冶金物料的采购、运输、质量、成本进行全方位的管控、分析和优化。建立客商网络协同平台,实现供应链物流、厂内物流与客户物流的高效协同、全程跟踪,且低成本运营。 通过科学规范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实现客我双赢,实现物流/物料管理的总体优化。 流程链上各业务环节信息共享、相互验证、实时监控,提高钢铁企业物流总体运营效率,有效降低物流成本。
作者:wisdri2020 发表时间: 2020-03-17 02:55:09 阅读(1403) 评论(0)

2:[成果转化与推广--炼钢工艺与技术]连铸含铁切割废渣的循环再利用工艺

连铸产生的切割渣(主要为连铸旋流井铁皮、热轧铁皮和连铸火焰清理产生的铁皮等)是连铸工艺生产的副产品,数量较大且在旋流井打捞出来后含水,不能直接使用,一般当做废物排除;个别企业将切割残渣经过煤气烘干后加入白灰、黏结剂经过压制工艺形成固定含铁料,回转炉当作降温冷料使用,但加工成本较高。本项目是将切割渣进行单独回收,加热去除水份后,在铁水预处理使用于高硅铁水中的脱硅,还可加入铁水罐将铁元素回收,增加钢水良坯量,还可以采用皮带上到高位料仓直接加入转炉内,做为转炉的脱磷剂使用,降低冶炼成本。 1.烘烤:切割渣烘烤时间为24小时,烘烤期间采用挖掘机翻面一次,保证烘烤效果,烘烤后含水小于0.5%。 2.KR脱硅使用:KR处理时按脱硫剂--切割渣的顺序加入,脱硫剂和切割渣的加入量执行加入原则。切割渣加入量大时,需要分批加入,脱硫剂随头批加入。在铁水脱硅的同时,随着脱硅后铁水中硅含量的降低,切割渣的脱磷量明显增加,尤其是铁水硅含量达到0.23%以下时,脱磷效果非常显著,且脱磷量也比较稳定。 3.切割渣在铁水罐中回收,在KR脱硫处理结束、扒渣结束后向罐内加入一定量的切割渣,并进行一定时间的下浆搅拌,然后正常兑铁使用,替代部分废钢使用。 4.切割渣转炉使用:在转炉冶炼前,加入一定量的切割渣与废钢一同加入转炉炉内,并配合补加一定量白灰助熔,实现转炉高效脱磷。
作者:wys@csm.org.cn 发表时间: 2020-03-17 11:39:31 阅读(1587) 评论(0)

3:[成果转化与推广--冶金环保技术]焦化废水中生物增效菌剂应用技术

活性污泥中功能微生物种群结构进行分析,获得活性污泥中可以降解COD、氰化物的功能微生物的全部信息; 3)功能微生物分离,选取几株高效功能降解菌,反复通过正交实验复配出生物增效复合菌剂; 4)优化功能菌种的发酵工艺,提高发酵液的有效活菌数,确保所开发的菌剂产品具备工业化生产应用的条件;v
作者:wys@csm.org.cn 发表时间: 2020-03-17 11:39:19 阅读(1337) 评论(0)

4:[成果转化与推广--炼钢工艺与技术]铁水包喷吹脱磷技术与装备

铁水脱磷预处理是铁水进入炼钢炉前预处理的新工艺,是炼钢分步精炼工艺的新发展,是适应对低磷钢种的需求、改进炼钢工艺技术和利用中高磷铁矿资源而发展的。 采用铁水脱磷预处理工艺后,转炉采用低磷铁水冶炼可以由大渣量操作改为少渣操作,冶炼主要任务也变为脱碳升温。从而大大缩短转炉冶炼周期,提高转炉的冶炼效率和钢水的洁净度,产生了许多经济效益:
作者:wys@csm.org.cn 发表时间: 2020-03-17 11:09:59 阅读(1504) 评论(0)

5:[成果转化与推广--工序节能技术]烧结低温余热ORC发电及热电冷多联供技术

利用环冷机150~220℃的低温余热,驱动有机朗肯循环ORC机组做功发电,更低温余热根据需要生产冷量、热水等不同能源用于生产和生活使用,是一种余热深度利用新工艺,为钢铁等工业领域大量未被利用的低品位余热提供了新技术、新方法和新途径。
作者: 发表时间: 2020-03-16 10:17:41 阅读(1550) 评论(0)

6:[成果转化与推广--炼钢工艺与技术]高品质特殊钢绿色节能电渣重熔技术与成套装备

电渣重电熔钢组织和性能优异,应用于各类高端装备制造领域。但传统电渣重熔技术耗能高、氟污染重、生产效率低,产品质量差无法满足高端装备的材料需求。东北大学特殊钢冶金课题组提出了电渣重熔过程“洁净度控制”和“均质化凝固”2个原创性理论,形成了高洁净高均质电渣重熔成套技术与装备、特厚板坯和特大型钢锭电渣重熔技术、半连续电渣重熔实心和空心钢锭的成套技术及装备、电渣重熔过程节电和除氟技术等原创新技术,开发了系列高端材料,节能减排和提效降本效果显著,实现我国电渣技术“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 本项目技术可以为企业提供电渣重熔成套装备、工艺和新产品开发整体解决方案。也可以就企业单项技术提供服务。如新建电渣炉、老旧电渣炉升级改造、节能降耗技术、质量提升和新产品开发等。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20-03-16 09:28:09 阅读(1807) 评论(0)

7:[成果转化与推广--炼钢工艺与技术]KR脱硫技术

硫除了在易切削钢中能起到积极作用外,作为有害元素必须在冶炼过程中去除。为了得到表面质量高的连铸坯,避免铸坯产生内部裂纹,要求普通钢中的含硫量小于0.02%;为了使结构钢具有均匀的力学性能,减少各向异性,要求钢中的硫含量小于0.01%;为了使石油和天然气输送管道、石油精炼设备用钢、海上采油平台用钢、低温用钢、厚船板钢和航空用钢等具有抗氢致裂纹性能、更均匀的力学性能和更高的冲击韧性,硅钢具有良好的导磁性,薄板钢具有优良的深冲击性能等,要求钢中的硫含量小于0.005%(甚至小于0.002%~0.001%)。 要求以低硫含量钢水为条件的连铸技术的迅速发展,使得目前大多数钢种都要求平均含硫量在0.015%以下,对某些超纯净钢硫的含量要求降到0.001%。传统的高炉-转炉工艺难以满足连铸工艺发展的需要。铁水预处理工艺也显得日益重要。
作者:wys@csm.org.cn 发表时间: 2020-03-16 03:11:03 阅读(1513) 评论(0)

8:[成果转化与推广--新材料]显著提高钢材耐腐蚀性能的低成本稀土微合金化技术

近年来,数家钢企均采用本技术工业试制了普碳钢、低合金钢、耐候钢Q235、Q355、09CuPCrNi等低成本稀土耐蚀钢。低成本稀土微合金化技术生产稳工艺定,稀土收得率高(≥80%),钢材耐蚀性能翻番。本技术经济效益明显,吨钢成本提高不大于50元,较常用铜铬镍耐候钢的合金成本大幅度降低。从社会效益来看,低成本稀土微合金化技术不仅能够解决稀土开采中镧铈钇的富余问题,还可以低成本地大幅度提升钢铁材料性能,显著减少钢材消耗量,有利于环境保护与资源合理化应用。稀土微合金化耐蚀钢的团标也正在制定中。本技术可以有力推动中国钢铁行业的发展出创新技术,为世界钢铁发展做出应有的钢铁大国贡献,如同历史上的英国(十九世界中叶)与美国(二十世纪上半叶)一样。
作者:wys@csm.org.cn 发表时间: 2020-03-12 03:04:32 阅读(1555) 评论(0)

9:[成果转化与推广--冶金固体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技术]新型环保底滤法水渣处理技术

采用底滤池进行渣水分离工艺,以粒状滤料层截留水中的悬浮物,水渣受到传递、吸附和剥离机制的控制被留在滤料层上方,水渣本身作为更细的滤料层在永久滤料层上方,起到了渣滤渣的作用;通过多孔介质过滤层的水经过滤管汇集到过滤主管,水中悬浮物小于30mg/L, 采用机械分离方式进行渣水分离工艺大于滤网孔的水渣留在筛网上方在转鼓的旋转作用下提升到上方而落到胶带机的受料面;而过滤水及细渣能通过过滤网流入热水池,水中细渣含量约1000mg/L, 通过对比采过滤池进行渣水分离工艺过滤后的水中悬浮物含远小于采用机械分离方式,此工艺不用考虑系统中水泵、阀门、管道的耐磨特性,大大节省了水冲渣系统的建安投资和生产运营成本以。
作者:wys@csm.org.cn 发表时间: 2020-03-12 03:04:21 阅读(1533) 评论(0)

10:[成果转化与推广--球团]带式焙烧机球团技术

目前世界上大型球团生产工艺技术主要有带式焙烧机和链篦机-回转窑两种。带式焙烧机将干燥、预热、焙烧、冷却工艺过程在一台机上完成,有诸多有点:1、原料适应性强,可以焙烧赤铁矿球团、钒钛矿球团、碱性球团、酸性球团、自熔性球团等;2、整个工艺过程物料静止,破损少,废气粉尘少,成品率高,环境更加清洁;3、炉罩和耐火材料固定,保温效果好,使用寿命长,有效降低热耗,节能环保;4、带式机生产流程短,生产工人需求少,生产人工成本相对低等。本技术已成功应用在首钢京唐一期400万吨带式球团工程、包钢新体系500万吨带式球团工程和首钢京唐二期2X400万吨带式球团工程。投产以来,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均达到了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本技术为提高我国球团的综合科技水平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对我国球团行业推进科技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wys@csm.org.cn 发表时间: 2020-03-12 03:03:38 阅读(2233) 评论(0)

第23页/共44页 首页  上一页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下一页   末页    

中国金属学会 版权所有2013 Tel:010-65133322-1612 京ICP备0603613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