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中心  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检索条件
搜索范围     关键字     每页显示条数
开始时间   结束时间        
搜索结果如下(共58条):

搜索范围:全部 ;关键字:余热;搜索位置:无限定;

1:[成果转化与推广--炼焦新技术]清洁高效梯级筛分内置热流化床煤调湿工艺技术及装备

本项目技术en-CMC煤调湿装置是一种系统集成创新工艺技术,是一种根据现有的炼焦配煤工艺要求和物料特性来对煤进行预处理,在炼焦煤预处理工艺中嵌入了低温余热回收系统、梯级筛分低温干燥调湿系统、选择性粉碎系统、除尘造粒混合系统的工艺流程。 采用机械筛分方式及低温低速流化床方式对煤颗粒粒径筛选、煤粉尘造粒和调湿方式,确保了煤颗粒粉碎、干燥以及煤粉尘的有序控制,避免细煤料过度粉碎处理和能量的过多投入。
作者: 发表时间: 2016-01-26 02:10:24 阅读(2978) 评论(1)

2:[成果转化与推广--冶金焦化技术]焦炉荒煤气余热回收技术

由于荒煤气中含有焦油蒸汽、水蒸气、苯蒸汽等,温度低于450℃,荒煤气中煤焦油会凝聚出来;温度高于800℃,荒煤气中碳又会聚集生成石墨,况且只能在直径400-500mm的上升管圆形筒腔内想办法,换热器绝对不能漏水到炭化室,这也就是炼焦人常说的“三怕”:怕漏水、怕长石墨、怕挂焦油。 荒煤气回收的关键技术是上升管内部设置的换热器,该新型上升管换热器技术,具备防漏水、防结石墨及防挂焦油的三重功能。
作者:wys@csm.org.cn 发表时间: 2015-12-18 03:30:19 阅读(3031) 评论(0)

3:[成果转化与推广--炼铁工艺与技术]环保型热风烧结

京诚公司开发的环保型热风烧结是一种适应性强,能够减少二噁英等有害气体排放,保护环境,节约能源,提高烧结矿质量,降低钢铁企业成本的工艺。具体是利用环冷部分二段热废气引至点火器后热风罩内进行热风烧结;利用环冷三段热废气,经除尘后通过引风机引至点火炉进行热风助燃。此工艺适应性强,无论是否有余热发电,均可采用此热风工艺进一步节能降耗。
作者:wys@csm.org.cn 发表时间: 2015-12-14 03:19:58 阅读(2366) 评论(1)

4:[成果转化与推广--烧结]烧结机及其冷却机余热回收的应用

(1)烧结余热回收利用技术 烧结余热回收大致分为四大类:A)冷却机余热回收系统;B)冷却机+烧结烟气回收系统;C)冷却机+烧结机气体循环余热回收系统;D)新型机冷式烧结机余热回收系统。其中A类只能回收冷却机排出气体的49%;烧结机余热回收系统是从烧结机尾部的高温废气中回收热量,通过余热锅炉出口的蒸汽温度大约为200℃;烧结气体循环余热回收系统是将烧结段和烧结矿冷却后的高温废气引入锅炉,余热锅炉所排出的气体再送入烧结料层,由于循环气体送入烧结,大约可回收输入总热量的23%,从而降低了焦粉消耗。 (2)梯级取热进行烧结余热回收 根据实践,余热回收可采用梯级取热方式,即将环冷机余热不同的温区分为高、中、低三个回收段,根据不同温区余热品质和热工特性,分别采取不同的技术手段加以分区回收。采用梯级取热方法能将70%以上的余热废气量和近80%的可用余能加以有效地回收利用,可大量节约能源消耗,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生产成本。 (3)热管式余热回收技术 热管作为一种高效的传热元件与传统换热器相比,有传热效率高、阻力损失小、结构简单等优点。烧结生产中余热属中、低品位余热,利用热管式余热回收装置可以使回收效率大大提高,它是中温(300℃左右)气-气热交换最理想的换热装置。
作者:wys@csm.org.cn 发表时间: 2015-12-02 04:22:46 阅读(2893) 评论(0)

5:[成果转化与推广--冶金尘泥处理技术]含铁尘泥高效再资源化新工艺开发与应用

国内多数钢铁企业将含铁尘泥在烧结系统循环利用,造成锌富集、高炉结瘤等诸多危害;而采用转底炉、竖炉等工艺处理需高额投资。本项目完全以冶金废料(瓦斯泥、瓦斯灰、高炉出铁厂灰、炉顶灰、转炉泥、转炉散料除尘灰、连铸与轧钢系统含油铁泥、LF炉渣等)为原料,经配料、混合、压球,制成2种不同粒度、强度、成分的自还原性团块,分别回用于铁水罐与转炉(1000~1600℃),利用钢铁企业已有工艺设备及生产余热,实现快速自还原而回收铁和粗锌粉,解决了钢铁行业含锌尘泥低成本处理的世界性难题,含铁尘泥综合利用率100%。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15-03-29 06:17:24 阅读(2895) 评论(0)

6:[成果转化与推广--界面衔接节能技术]球形蒸汽蓄能器

随着循环经济的深入人心,国内各企业的节能环保意识也在逐步加强,余热回收已经做的比较普遍,各厂的饱和蒸汽都较为丰富。由于余热蒸汽的生产随工艺生产而定,对蒸汽用户而言波动很大。为了提高余热蒸汽的利用率,目前主要采用设置蓄热器的方式来平衡蒸汽的生产和使用。部分用户为满足蒸汽蓄热要求,最多设置有12台卧式变压式湿式圆筒蒸汽蓄热器。球罐的几何形式为球体,具有表面积最小、用钢量最省等优势。研发大型变压式湿式球形蒸汽蓄热器能满足企业实际需求,对减少企业占地、简化系统、降低投资、减轻劳动强度有很大的意义,是十分必要的。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15-03-02 11:27:37 阅读(2797) 评论(0)

7:[成果转化与推广--工序节能技术]烧结机及其冷却机余热回收技术及应用

该技术采用双压余热锅炉的循环风机在冷气机台车底部形成4500Pa的风压,可替代部分冷却鼓风机;二次加热装置采用不锈钢制造,能耐受500℃的热风和料矿的辐射烘烤;双压工艺可分别生产2.06Mpa和0.5Mpa的过热蒸汽,方便汽轮机的发电和厂内生产自用;主要受热面可5年免维护。 作为换热组件的热管耐高温可达到450℃,长期工作可承受400℃的温度;热管换热器的寿命在3年以上,可将烟气温度有效降低到200℃左右,对烧结主抽引风机影响较小。 热管换热器所生产的余热蒸汽的压力可达到2.06MPa。过热蒸汽温度可达到约340℃。余热蒸汽有效产量可达到每百吨成品矿生产5吨蒸汽。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14-10-10 08:14:31 阅读(3011) 评论(1)

8:[研发项目动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钢铁联合企业副产煤气清洁循环利用技术及应用

主要目标: 建设一套安全可靠的转炉配套烟气全余热回收及布袋除尘系统并进行工程示范, 达到将蒸汽回收量增加50Kg/t钢,实现排放浓度不超过10mg/m3;研发出大通量、高精度、耐高温腐蚀性气体的过滤多孔膜材料滤芯及铁合金冶炼高温烟气净化装置和系统;研发新一代适用于高温工况条件的金属纤维毡滤袋,建立铁铬铝纤维滤袋除尘模拟实验平台。 主要内容: 转炉烟气全余热回收系统研发及示范应用 完成转炉烟气中粉尘成份的测定,并分析其自燃性,模拟在在转炉烟气中的氛围,摸索粉尘堆积可达到的最高温度;开展系统工艺设计、非标设备设计; 开展工业实验,检测系统运行是否稳定;实测吨钢多回收的蒸汽量;实测运行费用;实测烟尘的排放浓度。 铁合金高温炉气净化装置研发 根据工况条件的变化及气体的性质,设计选择自主研发的铁铝金属间化合物材料,制造出非对称膜滤芯,确保高温气体过滤系统耐腐蚀、耐高温、抗热震性及稳定过滤; 采用进气高温,解决系统正常工况下的结露和焦油糊膜问题的同时减少系统制造及运行成本;采用防结露系统、高温反吹来防止开停机及工况条件下的结露问题; 采用多段方式解决高温安全排灰。 金属纤维毡滤袋研究及应用 ①建立铁铬铝纤维滤袋的除尘模拟试验平台,建成金属滤料的应用性能数据库; ②开展铁铬铝纤维滤袋的孔隙结构设计和孔隙度、孔径等结构参数的优化,制备滤袋样品; ③开展铁铬铝纤维滤袋新型清洁系统结构设计,建立除尘装置在线数据采集系统; ④试制除尘器筒体,开展小系统侧线考核试验,为材料结构设计提供指导。
作者:董鹏莉 发表时间: 2014-08-05 10:59:00 阅读(2728) 评论(0)

9:[研发项目动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钢铁联合企业焦化废水处置分质回用技术及应用

主要目标: 研发出焦化脱硫废液低温热源余热利用的热催化氧化、漆酶/介体的难降解有机物预处理、自由基高级氧化、剩余污泥碳化、低 C/N 比焦化区域废水的MBR、再生水季铵盐固定床杀菌等六项关键技术;建成400m3/h的焦化废水再生示范工程;实现焦化废水再生技术的集成和设备的成套化,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焦化废水再生技术及设备,为我国钢铁行业焦化废水治理提供可靠技术支撑。 主要内容: 脱硫废液热催化氧化技术及设备研发 O/A/O工艺优化运行与控制参数研究 生化外排水的自由基氧化技术研究 自由基氧化出水的BAF深度处理技术研发 碳源循环利用的污泥减量化技术研究 焦化区域废水的MBR工艺优化及膜污染控制 季铵盐固定床消毒 建设中试线和示范工程 建成400m3/h焦化废水再生示范工程,出水水质达到《再生水水质标准—再生水利用于工业冷却用水》(SL368-2006)的水质。
作者:董鹏莉 发表时间: 2014-08-05 10:56:45 阅读(2640) 评论(0)

10:[研发项目动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钢渣梯级利用与余热梯度回用技术及应用

主要目标: 建立典型工序、典型流程钢渣理化性质、用途及经济性评价数据库;确定钢渣梯级利用优化模式,形成钢渣梯级利用技术指南;形成精炼渣制备炼钢熔剂的工艺技术及试验装备;开发出钢渣有压热闷及显热回收技术及装备,建成一条5万吨/年的钢渣冷却破碎及余热有压热闷-显热回收利用中试试验线。 主要内容: 钢渣理化性质及应用性能研究 精炼渣制备炼钢熔剂研究 钢渣冷却破碎及余热有压热闷专有装备研发
作者:董鹏莉 发表时间: 2014-08-05 10:51:02 阅读(4538) 评论(1)

第5页/共6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中国金属学会 版权所有2013 Tel:010-65133322-1612 京ICP备06036139号-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