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规格超高强钢的板形问题是世界公认的技术难题。长期以来,国内钢铁企业无法批量生产热轧薄规格超高强钢板,特别是2-8mm的超高强钢。此外,薄规格超高强钢生产关键装备及工艺技术也为国外企业垄断,国内企业缺乏成熟的生产设备和工艺技术,必须进行技术攻关解决这一世界性难题。同时,国内下游用户也缺乏使用超高强钢的经验,急需结合行业特点,建立热轧超高强钢用户服务技术体系,提供解决方案,引导用户产品升级换代。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20-07-06 10:04:25
阅读(1463)
评论(0)
近年来,兴澄特钢特板研究所技术团队率先开发出了新一代高品质容器钢:抗湿硫化氢腐蚀用 A516Gr70(HIC)特厚钢板、大厚度临氢 CrMo钢板、大厚度调质容器钢 SA537CL2 和超低温高韧性 9Ni 钢板。本项目开发的系列产品应用前景广阔,对支撑我国“一带一路”和“中国制造 2025”发展战略
有重大意义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20-07-02 03:56:01
阅读(1471)
评论(0)
连铸是现代钢铁生产核心技术之一。2019 年中国粗钢产量为近 10 亿吨,连铸比高达 98.3%。连铸结晶器是钢液初始凝固的地方,铸坯表面缺陷多发源于钢液初始凝固阶段;钢液初始凝固行为对连铸顺行和钢材产品质量具有重要且深远的影响。然而,结晶器内发生着高温、多相、瞬态变化的凝固传热、钢水流动、保护渣渗入和渣钢反应,加之结晶器本身不透明,使得对结晶器钢液凝固行为有效研究成为国际技术瓶颈。随着我国新一代近终型连铸技术的进一步发展,高拉速条件下铸坯表面质量的调控尤为艰,成为制约新技术发展的瓶颈。因此,结晶器内钢液初始凝固的有效研究及其调控是制约新一代连铸技术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难题.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20-07-02 03:51:18
阅读(1917)
评论(0)
钢铁行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其能耗占我国工业总能耗的23%以上,但其能源的一次利用率仅在40%左右,在其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余热余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绝大多数的余热余能得到了很好的利用,但高温液态熔渣的显热和低温余热资源至今未得到很好的回收利用,高温液态熔渣是钢铁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其排出温度高达1500℃,蕴含大量高温余热,是目前钢铁行业中唯一未能回收的高温余热资源。2016年中国生铁产量为6.91亿吨,其中高炉渣总量为2.35亿吨,占总熔渣量57%,蕴含总热量约为1419万吨标煤。
北京中冶设备研究设计总院有限公司在高温熔渣干法粒化及余热回收技术取得新进展,完成了转盘法干法粒化与余热回收核心工艺技术、核心装备技术、核心工艺控制技术、工业试验与示范应用等四方面的研究。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20-06-30 05:05:58
阅读(1479)
评论(0)
通过近十年持续的研发投入,北京科技大学工程技术研究院(简称“北科工研”)已开发包含翘扣头、镰刀弯、机架间跑偏的系列非对称在线测控技术,并实现稳定工业应用,能够有效抑制运行非对称问题,降低薄规格产品的甩尾率与废钢概率,提高轧制稳定性。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20-06-30 05:05:49
阅读(1336)
评论(0)
提供一种板壁结合薄炉衬高炉,包括高炉基础、炉顶封罩;其特征是:还包括灰铸铁光面冷却壁、平滑过渡的风口冷却壁、带镶砖的水冷球墨铸铁冷却壁、镶砖、冷却板、两段式炉身、倒L型耐磨球墨铸铁冷却壁、倒C型耐磨球墨铸铁冷却壁、水冷炉喉钢砖;在高炉基础的炉底炉缸部位采用灰铸铁光面冷却壁;在炉腹、炉腰及炉身下部热负荷高的部位采用带镶砖的水冷球墨铸铁冷却壁和冷却板相结合的冷却形式;在炉身中部采用带镶砖的水冷球墨铸铁冷却壁和冷却板相结合的冷却形式;在炉身上部采用倒L型耐磨球墨铸铁冷却壁、倒C型耐磨球墨铸铁冷却壁的结构形式;炉喉采用铸钢水冷炉喉钢砖的形式;高炉炉底炉缸部位及炉腹、炉腰、炉身下部、炉身中部、炉身上部均采用镶砖、砌筑方式连接成为高炉炉体。本技术主要应用于高炉炼铁高炉本体系统。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20-06-29 03:20:02
阅读(4083)
评论(0)
钢铁研究总院工程用钢研究所杨忠民教授团队采取全贝氏体钢合金设计体系控制原则开发出了无碳贝氏体钢,控制钢中的残余奥氏体和马氏体数量<5%,达到残余奥氏体和马氏体数量低到不影响贝氏体钢轨应用性能的目的。全贝氏体钢设计原则,保证钢轨微观组织一致性控制目标,钢轨的宏观性能和服役性能达到了高稳定性,在线服役寿命成倍提高。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20-06-18 01:23:17
阅读(1409)
评论(0)
钢铁冶金行业作为典型的流程行业,其生产过程存在多工序连续生产、区域间强遗传、各影响因素非线性等特点,其数据形式则表现出高通量、强耦合、多态时变、多源异构的特征。为了借助工业互联网平台实现技术变革,需要设计面向冶金行业特点的工业互联网构架,实现从数据感知到数据转换,再到信息提取和认知,最终实现智慧决策和资源的优化配置,进而解决多类工业设备接入、多源工业数据集成、数据管理与处理、数据建模分析、应用创新与集成、知识积累迭代实现等一系列问题,为解决钢铁冶金企业问题提供新思路和新方法。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20-06-17 05:18:22
阅读(1249)
评论(0)
本课题立足河钢承钢现有产线,围绕影响直接轧制的主要因素,因地制宜,以解决影响直接轧制的关键问题为切入点,通过理论研究指导技术方案的制定和技术改造的实施,成功开发了棒线材直接轧制负能制造技术,建立了棒线材负能化直接轧制的理论体系,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探索了智能化在直接轧制工艺中的应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大幅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现了全流程负能制造。(1)通过研究铸坯拉速与表面温度的关系,建立了数据模型,开发了小半径(R7m)方坯连铸机高拉速生产集成技术,优化冷却模型,确保铸坯切后温度达到1050℃以上,奠定了直接轧制温度基础;(2)建立铸坯直接输送通道,自主开发了全程保温技术、铸坯快速输送技术,确保高温铸坯过程温降低于20℃/min,50s内快速输送至轧机,成功建成了示范产线,轧钢工序能耗降低至10.55kgce/t,降幅达78.6%;全流程工序能耗-13.49kgce/t,实现了全流程负能制造;(3)开发了铸坯头部温度补偿技术,通过智能补温缩小头尾温差,实现了钢材头尾性能差稳定控制在15MPa以内,稳定产品质量;(4)自主开发了智能化出坯直送控制系统、全流程自动跟踪系统,大幅提升棒材产线智能化水平,为新建棒材产线或行业内传统棒材产线的升级改造提供解决方案。项目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项;项目受理专利5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2项;授权软件著作权2项,发表学术论文7篇。
本项目投产至今,累计生产86.5万吨,创效3460万元。
直轧示范线炼钢工序能耗-24.24kgce/t(回收蒸汽和煤气与工序电耗的差值),轧钢工序能耗10.94kgce/t,炼钢-轧钢工序能耗-13.3kgce/t,炼钢-轧制全过程吨钢能耗小于零,实现负能制造。直轧改造前,轧线工序能耗≥41kgce/t,改造后轧钢系统工序能耗为≤10.94kgce/t,能耗降低值≥30kgce/t。累计节约能耗折合3万吨标准煤,按照每吨标准煤排放二氧化碳2.6t、排放二氧化硫8.5kg计算可减排二氧化碳7万吨以上,二氧化硫240吨以上。
作者:张俊粉
发表时间: 2020-05-26 11:07:09
阅读(2557)
评论(0)
双相不锈钢是我国国家战略新兴产业不可或缺的重要钢类,油气输送、海洋工程及船舶、石油炼化、环保工程等高端装备对双相不锈钢无缝管耐腐蚀性能和低温冲击韧性等关系到材料及装备安全和寿命的重要指标提出高的要求。
双相不锈钢高铬、高钼、含氮成分和双相组织特点,在赋予其较高屈服强度和优良耐腐蚀性能的同时,也带来两相组织易失调、热加工成型困难、低温冲击韧性差等问题,以φ≥450mm规格无缝管为代表的高端大口径双相不锈钢管材长期依赖进口。
国内大口径双相不锈钢荒管和成品管材组织控制难、性能一致性差、热加工装备生产能力不足,以及双相不锈钢无缝管传统制备工艺流程长、成材率低是国内双相不锈钢无缝管生产面临的主要困难,成为严重制约我国高端装备用不锈钢发展的瓶颈。
钢铁研究总院、江苏武进不锈股份有限公司和山西太钢不锈钢股份有限公司组成的联合研发团队,依托国家转型升级强基工程项目,历经十二年,从系列双相不锈钢钢种设计和开发、冶炼、热穿孔荒管制备、成品管材轧制热处理等方面进行工艺和技术研发,针对高端装备用双相不锈钢无缝管所提出的更高耐点腐蚀性能、低温冲击韧性要求以及高性能大口径双相不锈钢冷轧管材国内无法生产的“瓶颈”问题,突破了高端装备用双相不锈钢“两相平衡设计-高纯净度冶炼及浇注-热穿孔-冷轧-均温快冷热处理”全流程组织控制技术,集成了大规格管坯、大口径荒管和成品管制造核心装备,并实现了高品质双相不锈钢系列无缝钢管的规模化生产及应用。
作者:高怀
发表时间: 2020-05-22 01:45:32
阅读(1482)
评论(0)